题目41: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依法享有定期考核权的单位是
选项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选项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选项C: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
选项D:医师所在地的医学会或者医师协会
选项E:医师所工作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
答案:C
考查目的:执业医师法。
解析:第三十一条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组织应当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对医师的考核结果,考核机构应当报告准予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三个月至六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题目42: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是
选项A:警告
选项B:罚款
选项C: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选项D:责令改正
选项E:限期整顿
答案:D
考查目的:献血法。
解析:第二十一条血站违反本法的规定,向医疗机构提供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限期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题目43:《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之一是
选项A: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选项B: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选项C: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选项D: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选项E:获得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答案:D
考查目的:执业医师法执业规则。
解析:第二十二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
题目44:下列哪项不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级预防措施
选项A:控制体重
选项B: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康复
选项C:控制饮酒量
选项D:控制食盐摄人量
选项E:戒烟
答案:B
考查目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解析:健康教育是第一级预防的重要环节。健康教育旨在改变有关疾病的知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进而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倡导“忌烟酒,少食盐,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
题目45:饮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是
选项A:预防化学性中毒
选项B:预防食物中毒
选项C: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选项D:预防“三致”作用的发生
选项E:保证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答案:C
考查目的:传染病。
解析: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的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外界病原体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水、空气、食物等)才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以通过污染食物进行传播。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有如下流行病学特征:
①病人都有吃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
②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
③停止食用污染食品后,爆发即可平息;
④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题目46:切断传播过程的措施不包括
选项A:早期发现病人
选项B:预防接种
选项C:开展健康教育
选项D:杀虫
选项E:隔离病人
答案:D
考查目的:传染病。
解析: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的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外界病原体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水、空气、食物等)才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以通过污染食物进行传播。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有如下流行病学特征:
①病人都有吃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
②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
③停止食用污染食品后,爆发即可平息;
④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题目47: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既要维护患者的利益,又要兼顾社会公益。下列几点中,错误的是
选项A: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的权利
选项B:尊重病人知情选择的权利
选项C:尊重医生的行医权利
选项D: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
选项E:保护患者无损害的权利
答案:E
考查目的: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解析: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有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四点。尊重原则是指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及其作出的理性决定。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对能够自主的病人的自主性的尊重。这里所说的自主性是指病人对有关自己的医疗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以采取的行动。如:知情同意、知情选择、要求保守秘密和隐私等,都是病人的自主性的体现。医务人员要履行公正原则,就要树立“普同一等”和一视同仁的态度。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诊治行为要以保护病人的利益、促进病人的健康、增进病人的幸福为目的。片面地理解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履行的道德行为只对病人有利;正确地理解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不仅对病人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医学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群乃至人类的健康。所以,遵循与贯彻有利原则是有前提条件的:病人的确患有疾病;医务人员的行为与解除病人的疾苦有关;医务人员的行为使病人受益也不会给别人带来较大的损害。公正即公平、正义。公正的形式原则:负担与收益分配分配性质的公正相同人同样对待,不同人不同待;公正原则公正的内容原则:根据能力、贡献、角色、地位、价值等分配负担和收益。服务态度的公正 ----平等对待一切病人医务人员要履行公正原则:要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应根据公正的性质原则,尽力实现基本医疗平等;应根据公正的内容原则去分配稀有的卫生资源;要树立“普同一等”和一视同仁的态度,特别是要平等地对待脆弱人群的病人,如:老年病人、精神病病人、残疾病人、年幼的病人等。不伤害,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使病人的心身受到损伤,是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如果诊治手段对病人无益、不必要或是禁忌的,是有意或无意的强迫实施,使病人受到伤害,这就违背了不伤害原则。但是,不伤害原则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诊治手段不可避免的要给病人带来一定的损害,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就是最常用的药物,由于都有一定程度的“双刃效应”,对病人也会带来程度不等的副作用。关键是这些“损害”效应不是直接的,有意的效应,而是间接的,可预见的。如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的化疗,其直接、有意的效益是抑制肿瘤的发展;对血液、饮食的影响是只间接的、可以预见的。谈到不伤害原则,还应该强调的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恶劣、诊疗技能低下、医学知识匮乏等,也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伤害。如对病人的呼叫或提问置之不理;对病人的歧视、侮辱、谩骂;实施某种诊疗措施的粗疏、粗暴等。
题目48:关于临床科研实施中的道德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A:临床科研设计要建立在坚实的业务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
选项B:要坚持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使之具有严格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选项C: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实验步骤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切实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选项D:客观分析综合实验所得的各种数据,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可任意去除实验中的任何阴性反应
选项E:有些科研课题的设计可以缺少对照组,可以不必遵循随机的原则
答案:E
考查目的: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
解析:医德规范是医务人员的医德意识和医德行为的具体标准。医德规范是医学活动中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医德原则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医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包括:医疗、护理、药剂、检验等临床方面的规范;和科研、预防等领域的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医德规范发挥着把医德理想变成医德实践现实的中间催化环节的作用。因此,医德规范在医学道德规范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协调各种医疗关系的行为准则。
题目49:论述梅子时引起唾液分泌是
选项A: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选项B:付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选项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选项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选项E:非条件反射
答案:E
考查目的:神经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口腔内消化唾液分泌的调节。
解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有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这些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2、条件反射 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数量无限,可以建立,可以消失。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有更大的灵活性,具有预见性,更适应于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唾液分泌的调节全为神经反射活动,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进食环境都能形成条件反射,使唾液分泌增多。
2、非条件反射它的正常刺激是食物对口腔粘膜和舌的机械、化学和温度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多。
题目50: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于
选项A:食道
选项B:胃
选项C:小肠
选项D:结肠
选项E:直肠
答案:C
考查目的:吸收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小肠是糖、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其原因有四点:
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它通过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结构使其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m左右;
②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
③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④小肠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