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 >> 职业指导 >>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下)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下)

2014-08-28 10:29:14  来源:互联网  作者:砍柴人  浏览46次 

    续上篇: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上)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中) 

-------------------
    穷人与富人
    经营细节,从穷人到富人的工作证
    6穷人做无规则游戏 富人做有规则游戏

    穷人做无规则游戏
    富人做有规则游戏
    王永庆没有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放弃对木材的经营。他一边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一边等待市场的好转。
    二战结束的台湾,一切建设方兴未艾,时局使木材市场开始复苏,王永庆终于在木材市场打开了局面。
    王永庆从事木材生意中,他把经营米店时的经验运用其中,顾客永远是自己的上帝。所以他充分地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处处为客户着想,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他根据战后资金短缺,建设项目又多的特点,对客户的收账条件放得极宽,而且从不要求客户担保,而他自己也从来没有因此而吃过倒账,更没有和客户发生过争执。其中的原因就是王永庆不仅对客户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友情,从而使业务蒸蒸日上。
    正因为王永庆讲信誉,在台湾商界留下了“王永庆信用第一”的好印象。有了好的信誉,自然不愁没生意可做,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在他40岁的时候,他的积蓄已经到了5000万元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人了。
    在木材生意做得相当成功的王永庆,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台湾光复之后,他又决定恢复被迫关闭五年的碾米厂业务。
    王永庆在嘉义车站附近建起一家规模在当时来说是最大的碾米厂。经营碾米厂,王永庆是轻车熟路,又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在短短的十个月,工厂就竣工了,并且开始对外营业。
    碾米厂开工之后,产销两旺,生意兴隆,一切都十分得心应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47年3月11日,王永庆请人从嘉义中埔乡运来一卡车的稻谷,车刚到厂门口,就被两个警察拦截,并要求王永庆到警察局接受审讯。
    王永庆到了警察局之后,警察局就以越区运粮,违反粮食管理条例的罪名,将他拘禁起来,而且一拘就是29天。
    后经核实,证明王永庆并没有跨区运粮,29天后被无罪释放。虽然这是一场误会,但是给王永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王永庆当然对此感到愤怒,但他回家以后,变立刻查阅粮食管理条例,发现其处罚极为严厉,有关死刑与无期徒刑比比皆是。
    碾米厂刚刚建起来,而且生意兴拢如果就这样放弃了,不但前期投入血本无归,而且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利润付之东流,实在让人难以割舍。
    王永庆思前想后,最后还是选择放弃了,尽管他并不是十分情愿。
    这也是穷人和富人经商理念的不同,尽管他们经商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
    任何游戏都有规则,经商也一样,不管这个规则你喜不喜欢。
    经商的人都喜欢暴利,用一分的投入能换取十分或者百分的利润最好,这一点,不分穷人和富人。
    穷人经商,喜欢玩无规则游戏,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投机倒把,买空卖空,制假贩黄,走私偷税,干尽坑国害民之勾当。
    穷人为了迅速成为有钱人,在他们眼里有钱人就是富人。但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富人一定是有钱人,但有钱人不一定就是富人。
    穷人为了钱,可以忽略一切规则,但没有规则的游戏往往是孤家寡人的游戏,玩不了多久。任何无规则的游戏,只能玩一时,玩不了一世,只能玩火自焚,烧了自己,殃及亲人。最后家破人亡,人财两空。
    穷人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钱的力量是无限大的,可以买到一切,可以控制一切。钱可以代表一定的利益,但它代表不了全部的利益。你能得到,就有可能失去。来的容易,失去可能更快。
    穷人用犯罪的手法获得了金钱,金钱又助使他们犯更大的罪。这样的人,永远是被金钱驱使的魔鬼,他驾驭不了金钱。不能驾驭金钱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富人。
    富人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也知道有些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富人爱财,但他取之有道。他知道什么路是通向天堂的,什么路是下地狱的。
    富人赚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享受,或者是一种挑战和证明,但决不是一个目的。他不喜欢你死我活,而是往往选择双赢。他知道钱的用途很大,但他更知道钱主宰不了一切,也代表不了一切。世界上有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他去珍惜。
    富人用他的聪明和才智去赚钱,每一笔生意都是他的一副作品,他不但会创作,更会欣赏。
    一个真正的富人,在他赚钱的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会使整个世界因他而精彩而繁荣。
    富人永远是世界之子,他的财富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个世界。他知道,他的财富,是世界对他的恩赐和奖赏,来自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的。
    所以富人所行之路,永远不会与社会相抵触的。真正的富人,不会因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而走向绞刑架的。
    穷人受穷,总能说出一大堆让人信服的理由。然而,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是穷人,是社会的包袱,说什么都是欺骗自己和别人的借口。
    王永庆是这样来看自己的先天环境的:“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使我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的努力。这个信念在以后漫长人生岁月中,深深影响并支配我的处事态度。在创办台塑企业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种种的困难,我都以这一信念勉励自己以及台塑企业的同仁。因此,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克服难关,持续踏出稳健的脚步,追求成就和不断的自我超越。”
    穷人工作或者做生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去满足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或者满足他的一己私欲。所以,穷人有了钱,往往就和吃、喝、嫖、赌、抽联系在一起。
    穷人有了钱,不是小富即安,就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最后,他们的人生只是一个圈,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穷人与富人
    经营细节,从穷人到富人的工作证
    7穷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死亡 富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希望

    穷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死亡
    富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希望
    “追求卓越,永不满足”是所有富人的人生信条,王永庆也一样。他在米店、碾米厂、砖厂相继倒闭的困难面前没有一蹶不振,在木材生意兴隆,自己的积蓄已达5000万时也没有满足,他把目光开始投向了更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1945年台湾将五大企业开放民营,王永庆认为他拓展新的领域的天时已经具备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遇。
    真正的富人是敢想的,哪怕是对自己看好的领域一无所知。
    穷人不敢想,用一道道自制的枷锁把自己捆得死死的。他只想走别人走过的路,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
    王永庆决心要投资塑胶工业,然而他却对塑胶工业一无所知,连塑胶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都不知道,因此他的意向受到当时负责工业组主任严演存的冷眼相待。
    对一个行业陌生不会成为富人实现自己追求目标的障碍,别人的打击成不了富人放弃追求的理由。王永庆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熟悉和掌握有关塑胶的知识,一年以后,他对塑胶的性质、制作过程、生产、加工、用途等都了如指掌了。
    其实在当时的台湾,塑胶工业并不是任何人都眼热的行业,根本看不到任何赚钱的希望,包括此行业的巨头都望而怯步。
    台湾当局把塑胶原料工业交给了有化工业丰富经验的永丰工业老板何义负责,开始时,精明能干的何义答应投资办厂,并进行了事前的可行性分析。
    何义先后前往日本、美国、欧洲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塑胶原料厂的规模都在日产50吨以上,而目前台湾厂家只能日产4吨,与人家相比,无论从规模还是成本上,根本没有优势可言。在本土上,也无法与日本同行企业相抗衡,如果增加产量,销路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因此,何义断言,投资塑胶业将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非但前途渺茫,而且有血本无归倾家荡产的危险。
    富人和穷人看问题是不同的。如果富人和穷人都是个棋手的话,那么穷人可能看到的是自己一兵一卒的得失,而富人则着眼大局,关注的一盘棋的胜败。
    穷人看问题,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他只能看到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想到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没什么不同了。
    富人看问题,总有他独到之处,能想到常人不能想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不会被目前的得失局限,所以他总能做到与众不同。
    在雄霸台湾化学工业的巨头何义放弃塑胶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王永庆仍然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以及敏锐的直觉,接下了塑胶工业。
    事情的结果不出何义所料,塑胶粉粒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月产只有100吨,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小的。在台湾本土只能销售20吨,而日本的同类产品却是物美价廉,占满了整个台湾市常由于产销不能两旺,王永庆的台塑公司资金周转不灵,产品大量积压,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
    一些股东见前景不妙,担心的问题成了令人恐惧的现实,纷纷提出了退股。更有一些无聊的看客,趁机打击、嘲笑王永庆。
    台塑面临夭折的危险,王永庆的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
    穷人和富人的距离,不仅体现在顺境的时候,关键是体现在逆境的时候。
    穷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自己身边所有的“不”,总是不住地问天问地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
    什么事情都一样,它的出现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总之,就是上帝也无法阻止事情的发生。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你问一万个为什么也与事无补,哪怕你永远地问下去。
    穷人在逆境中,多数会选择放弃,退回他以前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回到他原来的老路上去。不为别的,只因为那里安全,没有风雨。因此,他的一生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富人在逆境中,多数会选择逆流而上,他们会在挫折和逆境中积极地寻找机遇。他们知道,上帝能给他们一个“不”,同样会给他们一个“是”。而且那个梦寐以求的“是”,就在那个“不”的不远处,只要他们去等待,去发现,去改变,就会找到那个惊喜。
    富人在逆境中的心态是积极的,乐观的,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克服困难上,而不做它想。他也知道,这个时候,想的越多,自己的麻烦就越多。
    富人在关键的时候,总是比穷人多坚持三秒,多走半步。也就是这三秒,也就是这半步,形成了穷人和富人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反差。
    王永庆在自己四面楚歌时,决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胆识,在股东们纷纷退股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变卖自己大部分的产业,以低价买断了台塑公司的所有产权,独自经营。
    王永庆这么做,当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意气用事。他是在冷静分析过后才做出这样惊人选择的。
    王永庆认真分析了台塑不景气的原因,发现除了日本产品的竞争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台湾地区的需求量有限,需求与供给之间,一个月要有80吨的差额,台塑的产品在台湾明显是供大于求。要想改变现状,只有打开台湾以外的市场一条路可走。
    但是要想把台塑的产品外销,靠月产100吨的产量是极不现实的,没有任何竞争力,惟一的办法就是扩大再生产。王永庆决定马上扩大生产规模。在旁人看来,月产100吨都卖不出去,还想扩大生产规模,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王永庆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定不是盲目的。因为台湾是世界上主要的烧碱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烧碱过程中被弃之不用的70%的氯气,为塑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他自己也明白,明知道产品过剩时,仍然坚持扩大生产产量,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真正的富人是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的。远见卓识的王永庆想到了风险,但他更看准了大幅度的产量可以降低成本和销售价,就能吸引更多的岛内外客户。他认为即使暂时的赔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也是值得的。
    王永庆经过几次扩大生产规模,又实行塑胶产品的深加工,终于使台塑企业起死回生,台塑的航姆一点一点地成形了。
    王永庆在台塑彻底站稳脚跟之后,没有满足,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木材业,投资创办了“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从而结束了台湾纸浆进口的历史。后来又与日商合作,成立生产聚丙烯睛纤维纱的台旭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王永庆的产业可以说是遍布台湾各地,跨化学、木材、纺织等很多个部门,被誉为“主宰台湾第一大企业家”。1980年,他又进军美国,在美国拥有了3个石化原料厂以及11个下游工厂,被美国石化界称为“不可轻视的劲敌”,成了真正的富人了。
    真正的富人是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的,更不会穷奢极欲,活的就是一个境界。

    穷人与富人
    经营细节,从穷人到富人的工作证
    8穷人有钱社会受害 富人有钱社会受益

    穷人有钱社会受害
    富人有钱社会受益
    在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刻苦节俭耐劳的品质。
    他的一条旧毛巾,用了27年,还不舍得换,太太想给他换一条,他却说:“既然能凑合着用,又何必要换新的呢?就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拣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吃的方面,他很少在外面大宴宾客,而是在自家的招待所里采用中餐西吃的方式,让大家围圆桌而坐,将个人的盘子端出,有侍者分别分菜,每人一份,吃完再加,即卫生又不浪费。
    在台塑内部,也采用类似自助的方式吃饭,自吃自取,份量不限,舀到盘子里的饭菜绝不能剩下或者倒掉,否则重罚。
    在穿的方面,王永庆也是能穿则穿,能将就则将就。
    在行的方面,他更是能节俭就节俭。有时出差,只坐经济舱,而不坐头等舱。到目的地以后,也不愿住五星级宾馆,大多住在当地台塑集团的招待所里,就连外出的小轿车,也反对用豪华轿车。
    真正的富人,不是以他出门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坐什么的轿车来定位的,也不是以他的银行存款数字的多少的定位的。而是看他怎样去创造财富,怎样运用这些财富。
    王永庆虽然自己很节俭,但他在回报社会上决不吝啬。他不断地用自己赚来的财富回报社会,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出一份力。
    从一个赤贫的农家孩子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超级大富豪以后,他个人虽然依然节俭如初,但金钱在他的眼里却很淡然了。他本着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以肩负社会责任的态度,拼命地追求效率回报整个社会,希望能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质,创造一个朴实、互助而又和谐的社会。
    20世纪60年代,王永庆就投资1.5亿元创办了私立“明志工业专科学校”。由于学校和台塑的建教合作关系,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习边工作,真正做到学用相长。这样可以让学生以工代读获取工资,支持学费和生活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并希望通过这种辛苦的学习生活,能有助于学生精神力量的培养。而且王永庆还以免费或者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的形式资助许多家境贫寒,无力继续升学的青年,顺利完成了工业专科教育。
    1976年,王永庆为了让很多贫苦的人们能看上病,得到有效的治疗,特捐新台币20亿元,设立了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医院——长庚纪念医院。
    王永庆对医院实行“点点滴滴求合理”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这样就相应地降低了到长庚医院就医患者的医疗费,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使很多穷人都可以接受良好的治疗。
    王永庆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一系列为特别贫困的患者减免医疗费的措施,使长庚医院真正起到了为穷人服务,救死扶伤的作用。
    1980年8月13日,王永庆把他回报社会的第三大举动变成了现实,成立了“生活素质研究中心”。
    王永庆成立“生活素质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设法改善因经济发展所衍生的生活上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随之而来的许许多多不良现象和问题。以便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塑造更健康幸福的生活,进而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和谐的社会。
    除了直接向社会投资、捐赠以回报社会以外,王永庆还利用台塑集团的1500家关系企业,以协助中小企业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这就是真正的富人,富则达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富人的富有,是因为他们给社会创造了财富,他们在这些财富中汲取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在他们富有的过程中,很多人是受益的,得到了他们周到的服务或者产品带来的便利,方便和丰富了大众的生活。
    富人的富有,是天下人的幸运,王永庆就是这样的人。他知道他的财富来自社会,是社会给予了他财富,对社会以无限的感恩,进而无私地回报社会。
    富人的富有,只能让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稳定,带动一些人也变得富有,从而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穷人的富有,是通过不择手段的攫取自然资源和盗取国家及社会的财富,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名义把这些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来满足一己私欲。
    这种人在积累自己财富的过程,就是一种屠杀和掠夺的过程,用国家和人民的血液滋养他们已经过于臃肿的身体,留下的只是臭不可闻的垃圾而已。
    穷人的富有,则是天下人的灾难。他们贪赃枉法,杀人越货,偷税漏税,制假贩黄,倒买倒卖,走私贩毒等等。这些人不能创造财富,但很有钱,又依靠钱的力量,对社会肆意的涂抹,弄得社会肮脏不堪。
    穷人的富有,只能使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疯狂而又不择手段的占有财富,又大肆挥霍财富。在精神上使人们冷漠麻木,腐朽堕落,贪图享乐;在实质上,迅速地扩大贫富的两极分化,增加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的发展陷入停滞或者倒退的状态。
    王永庆是一个真正的富人,不仅体现在创造财富利用财富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
    穷人和富人,在子女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是有着明显距离的。
    穷人和富人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想为孩子做点什么,但做什么,怎么做,是明显不同的。
    穷人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第二次生命的开始,万事可以重来的起点。他们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保障孩子优质的物质生活,让孩子尽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份体面而又高薪的轻松工作,能娶一个温柔漂亮贤惠的妻子,拥有豪华舒适的住房,活得比任何人都好。
    穷人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做这样的全方位的一条龙的服务。
    穷人为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可以付出的。他们把孩子武装到牙齿,对孩子进行各种装备,再由父母保驾护航去战斗,去打赢一场战斗——考大学。
    在穷人看来,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但绝对不能没有文凭,因为找工作就要看文凭。没有文凭,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就算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是没有用的。
    穷人认为,文凭就是一种证明。证明你是同一年龄段中的佼佼者,证明你受到高等教育。手里握着一纸文凭,就可以拥有许多选择的机会,就更容易获得没有文凭人想获得的岗位。
    穷人特别强调机会,也看重机会,那是因为他们习惯别人给他机会,而不是自己创造机会。
    穷人教育子女的思维,也是穷人的思维,他们只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高级的打工者,让别人来赏饭吃。
    在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里,没钱是寸步难行的。穷人认为自己是因为钱而被别人看作穷人的,所以他们就拼命地去赚钱,省吃俭用的攒钱。
    一旦有了钱,穷人一是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挥霍钱,花钱摆样子让别人来看,自己是有钱人,而不是穷人。二是为子女铺就一条锦绣前程,他们认为子女怎样都行,就是不能没钱。
    王永庆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教育子女,一定先要孩子学会吃苦耐劳,让孩子接受磨练,接受打击,帮助他独立,以培养成坚强的独立精神和奋斗力量。他认为这才是父母爱护子女的真谛所在。
    王永庆教子十分严格,从小就培养他们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训练他们崇尚俭朴的生活,并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
    王永庆的儿子王文洋13岁就被送到英国读书。在学校里,同学之间讲究服从与尊重,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候要给高年级的同学洗衬衫和擦皮鞋,这是学校训练耐性和扶植合群的优良训练方式。
    王文洋是学校里惟一的中国学生,经常受欺侮。王永庆当然知道这件事,但他还是鼓励儿子坚持下去。由于受父亲的教导与影响,为了改变现状,他只有学中国功夫展开还击。这样一来,他不但不再受欺侮,而且还获得了同学的尊重与拥护。
    王文洋渐渐明白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明白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王永庆为儿子也仅仅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并没有因为家中的富有而负责到底,而是让儿子近早地独立自立,学会珍惜时光珍惜生活。王永庆百忙之中经常给儿子写信,不断地鼓舞他并教导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王文洋取得企管硕士与化工博士两项学位之后,王永庆也没有让儿子进自己的公司。因为王永庆知道,知识不等于学识,学识不等于本事,儿子必须经过社会的锤炼才能独挡一面。
    王文洋毕业之后找了一份工作,自力更生,连买车的钱都是自己赚的。
    王永庆虽然教子严厉,但是儿女对他却是诚心佩服,因为王永庆本身的言行就是儿女最好的楷模。
    一个人的财富可以被剥夺,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被摧残,惟一不可战胜的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作为一个真正的富人,王永庆送给儿子的不是一大笔一辈子也花不完的财产,而是给儿子装备一种意志,一种精神。他知道,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如磐石的意志、赴汤蹈火的气魄、滴水穿石的精神,荣辱不惊的心态,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富人。
    一位真正的富人,只有具备了王者之风与霸者之气,才能适应一个时代,才能主宰一个时代。

    穷人与富人
    第七章 超前规划 从穷人到富人的通行证
    文章导言

    没有一个穷人不想成为一个富人的。拥有财富的人,永远是穷人的榜样,富人的口袋里装着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但是,很多穷人只能看到富人口袋里的东西,而看不到富人脑袋里的东西。其实富人和穷人都一样,都是什么样的脑袋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口袋,或者说你脑袋装多少东西,那么你的口袋就能装多少东西。
    穷人和富人最大的距离就是,富人允许自己的口袋空,但他不允许自己的脑袋空;而穷人允许自己的脑袋空,而不允许自己的口袋空。
    脑袋和口袋是有区别的,脑袋是密封的容体,放进去的东西不但自己跑不掉,别人有再高明的手段也无法拿走。口袋是有口子的,好的口袋可能只有一个窟窿,坏的口袋可能就不只一个窟窿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只手都可能把手放进口袋,取走里面的东西。
    富人可能有个富口袋,也有可能有个穷口袋,但他肯定有个富脑袋。他会对世界上所有的人说,富口袋是你们的,也是我的,但终究是我的,因为我有一个富脑袋。
    穷人可能有个富口袋,也可能有个穷口袋,但无论怎么样,但最终他们都一样,都只剩下穷口袋,那是因为他们有个穷脑袋,没有富脑袋。
    每个人的脑袋形状、体积都差不多,就算是有区别,也是大同小异的。最聪明的占百分之一,最不聪明的也占百分之一,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八都是一样的。
    整个社会的主体不是最聪明的百分之一,更不会是最不聪明的百分之一,而是占大多数的百分之九十八。许多富甲天下的人,也都是来自这个百分之九十八,许多穷苦潦倒的人也在百分之九十八之中。
    也就是说,不论你是穷人或者富人,在刚开始的时候脑袋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于后来他们往自己的脑袋里装的东西不一样,装的多少也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开始时不仅有一个穷脑袋,更有一个穷口袋,可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但是,他从9岁的时候就往自己的脑袋里装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也把这些有用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个从穷人到富人的神话。后来他的口袋里的财富如果全都拿出来,恐怕堆起来比他国家最高的山峰还要高。
    这个人,就是被世界商界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

    穷人与富人
    超前规划,从穷人到富人的通行证
    1穷人害怕麻烦 富人转换麻烦

    穷人害怕麻烦
    富人转换麻烦
    松下幸之助于1894年11月27日出生在日本和歌山县和佐村。在他之前,家中已有了两男五女七个孩子,作为第八个孩子,他的降生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多大欣喜和快慰。松下幸之助的父亲松下正楠早期还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虽说是以务农为主要生存方式,但他还在村公务所任职,也算得上是一个“公家人”。松下幸之助的幼年时期,家境富足,丰衣足食,过的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是到1899年的时候,由于父亲做稻米生意失败,家庭生活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全家不得不将祖辈相传的土地拱手让人而离乡背井,去谋生路。
    在父亲松下正楠的带领下,全家来到了和歌山市。安定下来以后,松下正楠开了家木屐店,本小利微,连养家糊口的责任都负担不起,所以没过多久就关门了,全家再一次陷入到困境之中。在这其中,松下的哥哥姐姐由于各种原因,都相继去世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松下幸之助和他的一个姐姐。
    1901年,在和歌山市,松下进入一所小学读书。他的成绩不是名列前茅,而是处在中上游水平,他对诸如算术和一些比较能发挥人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很感兴趣。1904年,松下幸之助9岁,正上小学四年级。一天,他突然接到来自大阪的一封信,那是父亲写的,说是有一家店铺要招收店员,让他去做工。9岁的孩子就要去工作,这的确是早了点,但没有办法,家庭的贫困是一时间无法改变的。松下幸之助虽然有些不愿意离开学校,但他太了解自己家庭的情况了,于是决定辍学去工作,以赚钱补贴家用。
    9岁的松下只身前往大阪,在宫田火盆店里做店员。一年以后,由于经营不善,火盆店关门,在店主的介绍下,松下去了人人羡慕的“五代自行车店”工作,由最初的早晚打扫收拾柜台开始,逐渐升级开始担任修理和销售自行车的工作。慢慢地,松下对自行车这一行业的知识、技术、经验掌握和了解得非常透彻,很受老板的赏识和器重。
    五代自行车店的老板颇有些经济头脑,生意很是红火,且人品也极好,老板娘温柔贤惠,更易相处。松下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人品性情也变得很不错。他经常勉励自己:“要做端端正正的商人,一个人应该勤勉礼让,应该守分寸,应该屈己厚人……”在车店里工作对于还是一个孩子的松下来说是相当辛苦的,冬天五点半,夏天五点,不管刮风下雨,必须起床,将店内里里外外打扫一遍,然后一整天就全部做修理销售之类的活,一直到晚上七点钟才能休息。面对这繁重的工作,松下再苦再累,都从来没有抱怨过,他把这当成是对自己一种极其严格的磨练和教育。
    在白天工作的时候,有客人来修理自行车,有的人会因为没事可做觉得无聊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想要抽烟,于是便吩咐小伙计去买。这时候,松下幸之助就得放下手里的活,帮客人去买烟,这样的事多则一天会发生好几次。
    后来,松下觉得这样太麻烦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于是他便想了一个办法。他用自己的薪水提前买回来二十包香烟准备着,如果有哪位客人要,他便拿出来给客人送过去,这样不仅方便了客人,自己还可以从中有点收益。因为当时日本的“朝日”牌香烟是二十包一盒,如果买一盒的香烟另外就多送一包,这样松下每买一盒就能赚一包的钱。松下小小年纪,就懂得了怎样赚钱,老板和老板娘看在眼里,对他更加赞赏了。
    在五代自行车店里和松下一起工作的还有另外一个男孩子,他也非常聪明和能干。老板和老板娘对他和松下不分薄彼,都很喜爱。可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子偷了老板的钱,后被老板发现了。老板心地善良,念他从前工作认真,能力也蛮强,而且认错态度好,便打算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继续留在店里工作。可这时候,松下不干了,他认为老板这样做是不对的,他认为和一个小偷在一起工作,对自己而言是一种侮辱,他无法容忍。他向老板郑重声明,如果让这个男孩子还留在店里工作的话,那么自己就主动辞职。后来老板经过再三考虑,接受了松下的意见,将那个男孩子辞退了,松下才留下在店里继续工作。
    这只是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松下幸之助身上的才气和正义感,这些都是他日后成功创业的无价资本。他所拥有的智慧,诚实的性格,在日后他创建松下企业集团的过程中,以种种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贯穿始末。
    由于老板经营有方,又加上员工的努力,五代自行车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逐渐地扩大了规模,增加了自行车零部件的批发和零售。这样,松下幸之助的工作量就增加了,他除了每天白天做修理之类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在店里看守着那些零部件。
    但松下并没有把这段看店的时间浪费掉,而是读一些章回小说,以此来充实自己。他自己这样说:“德川时代武士的修养,商人的气质,百姓应有的态度,都生动地出现在章回小说里。固然经过润饰,但大致上还能忠实传达。比方说地方上出现了豪杰做了什么事,出现了伟大的英雄后做了什么事,那个英雄是如何用人,又如何论功行赏,这些事情都写在小说里,只要照着去做,大致就不会错了,这样可以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学问。”由此可见一斑。
    从这几件小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松下往自己脑袋里装的东西都是决定他要成为一个真正富人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一个经营之神必须具备的东西。
    在读书时,他往自己脑袋里装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算术和一些比较能发挥人创造性思维的课程,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虽然这是一小点,但可以看出他很关心创造,这也就注定了松下电气永远不停的开发出新的产品,永远执电气业之牛耳。
    很多穷人在读书时,关注的是分数,是自己的成绩在班级、年级中排第几,而不是自己真正地学到了什么东西,明白了什么道理,将来自己能把自己学的东西用在什么地方。这也是很多人学得比孔子还多,结果脑袋比猪还笨的原因所在吧。
    松下9岁的时候放弃了学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打工。他没有因为自己还是一个孩子而去玩耍、放纵,而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掌握在这个行业工作所需的技能,而且还学习老板的做人。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为自己找任何一个不追求上进的借口。富人就是不因为自己身处弱势而不去奋斗,不因为自己力不能及而找借口希望别人可怜同情,而是在弱势中尽自己的力量,铺自己从地狱到天堂的阶梯。他不问从地狱到天堂要铺多少台阶,他只知道自己铺一级,就离天堂近一步。
    松下没有因为老板原谅了偷钱的同事,自己就迁就他,因为他允许一个人口袋贫穷,但他不允许一个人心理肮脏。富人知道好的难学,但坏的东西不学也会,因为坏的东西永远比好的东西更有诱惑力,所以就不以有恶习的人为伍,以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为耻。
    真正的富人没有一个是不劳而获的,靠投机倒把也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富人。他眼里容不下这样的事,心里更容不下这样的人。
    穷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可能不以为然,或者认为通过这样简单的手段获得财富是一种本事,进而也去效仿;或者与偷盗者攻守联盟。
    穷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有价的,什么是无价的,他们往往用自己无价的东西随便地换取有价的东西,把人格、人品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孰不知,不完整人格和败坏的人品,就是送他们下地狱的招魂牌和引鬼幡。
    在买烟这件小事上,同样也可以找到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的距离。这是一件小事,是一个工作以外的麻烦,但同样也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就看你怎么对待。
    同样是一个问题,用穷人的眼光来看,就是麻烦,就是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包袱,是不合理的要求。他或者用粗暴的语言拒绝,或者也提出对等的条件。
    如果穷人遇到买烟这个份外的事,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拒绝。因为既麻烦又耽误时间又没有报酬,生意是老板的,他来与不来影响不到自己的工资,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二、要小费。因为买烟是自己份外的事,我给你跑腿,不能白跑,哪怕是意思一下,也是那么回事,要不你自己去,我还省事了呢。
    在富人眼里是没有什么麻烦可言的,因为他把任何事情都看作自己经营人生的机会。富人做一件事,不仅看有形的收获,还看无形的收获,他还要合理利用一切条件,把不利变成有利。
    买烟这件事,对松下来说同样也是麻烦的,但是他动了脑筋,既满足了客人的要求,也没无辜的浪费自己的时间,还小赚了一把,结果就是双赢。
    什么事情都是相互转变的。富人就是能把坏的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而穷人则把坏的事情弄得更加糟糕,甚至糟糕到不可收拾。

    穷人与富人
    超前规划,从穷人到富人的通行证
    2穷人把身家赌在一根稻草上 富人把命运攥在自己的手里

    松下在五代自行车店工作了整整七年,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在经营上却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向老板提出来以后,付诸实践,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老板对他更加赏识,而他也俨然成了老板的左膀右臂。但在第七个年头,也就是1910年的6月,松下却突然向老板提出了辞职,因为他想拓展自己的视野,到一个和自行车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的行业里,希望发现一个新的、更有意义的生存环境。尽管老板苦苦挽留,希望松下能够不走,但松下的决定却下得毅然决然。
    当时,大阪全市已经动工铺设有轨电车了,由梅四起经四桥到筑港的有轨电车最先通车,而其他的路线正在建设之中。松下看到这一切,马上意识到随着电车路线铺设完毕,有轨电车开通,自行车的需求量将会大大降低,自行车产业的前景不容乐观,而与电车相关的电气事业则可能会呈蓬勃发展之势。
    松下幸之助对什么事情都喜欢推测、预想和分析,这使得他看起来比别人更有先见之明,从而才更能显示出他的决断力来。他正是看清了社会的发展形势,所以才做出了从五代自行车行辞职的决定,而这一决定被事实证明无疑是正确的。
    在当时,大阪的电气事业情况大致是这样的:1887年,由鸿池、住友一些富豪联名发起组织大阪电灯公司,翌年开始营业,以后顺利发展。在该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它和大阪市政府发生业务关系,一年比一年密切。1906年,大阪电灯公司与大阪市政府缔结“报偿条约”,规定由电灯公司垄断经营大阪电气,所获报酬分给市政府一部分。这样,该电灯公司遂获得大阪供应电气的独家地位。因为独家的有利条件,电灯需要直线上升,为了应付这一局势,该电灯公司积极建设水力发电站,最初建立的便是“安治川西发电厂”。
    从五代自行车店辞职以后,松下幸之助到大阪电灯公司求职,成了一名内线见习工。在这之前,他对有关电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由于喜欢,有了专研的兴趣,进步就显得非常大。所以很快就掌握了电灯的安装和处理技术,做起工作来得心应手很多,又成了熟练的独立技工。由于工作出色,在1911年,松下被提升为技工负责人。1915年,与井植梅野结成夫妻。1916年又晋升为令所有人都为之羡慕的检验员,而当时松下幸之助年仅22岁。
    在工作的时候,松下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公司的原有产品进行了改良,试制成功了一种新式电灯插头。这虽然算不上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作为次一等的专利——实用新案,向专利局申请,还是通过批准了,编号为42129。
    松下拿着自己研制的成果去找老板,但却没有得到重视。为此,松下的自尊受到了一次较为严重的伤害。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就此罢休。他在为自己的发明没有得到认可的同时,更显得不服气,为了能够获得发展,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他下决心要自己独立门户,开展事业。
    大多数富人不可能生下来就腰缠万贯,大多数穷人也是生下来就一无所有,为了生活,他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去工作,要去打工。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就在工作和打工时开始走向不同。
    穷人有了一个工作,只要老板不是太苛刻,收入还可以,即使干1年和100年自己都没有什么不同,甘愿过着一成不变、饿不死也撑不着的日子。
    只要是单位不赶自己走,只要单位还能给自己工资,苦点累点穷人都能忍受,不会去考虑单位的未来,也不考虑自己的未来,总认为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
    穷人只要手里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就不会也不想学游泳,更不会学着造船。他也许认识到有一天大风浪要来,把这个想法告诉自己的领导和上司,如果遭到领导和上司的否定,也就听之认之,心平气和地坐在已经漏水的破船上,或者死死地抓着已经糟烂的稻草,做一头快乐的猪。
    富人在没有资本的时候也会寄人篱下,但他在自己有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选择更富有生命力的篱下,并且在篱下认认真真的做事,堂堂正正的做人,积极努力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见识。
    即使富人在他所在的篱下呆得很舒服,很惬意,甚至过着比平常人还好的生活,但只要这个篱下走了下坡路,那么富人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开,因为他不想把自己的命运抵押在没有希望的裤腰带上。早放弃远远要比走投无路时不得不放弃要主动得多。
    富人知道,走一条有希望的充满荆棘的路,要比走一条平坦的没有任何发展可言的死路好得多。人,可以苟活一时,但不能狗活一世埃自己帮别人把篱笆修得再结实再漂亮,那也只能给别人遮风当雨。
    要想让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或者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事,那么就得拥有自己的篱笆墙。别人赏赐给自己的稻草永远也救不了自己的命。要想好好的活着,就得自己学会游泳,各种泳技都要精通。
    光会游泳在大风大浪里也很难保证自己不受伤害,那么就得造属于自己的船,自己的航姆。

    穷人与富人
    超前规划,从穷人到富人的通行证
    3穷人拄别人赏赐的拐杖 富人发现自己的门与路

    1916年6月,松下幸之助从大阪电灯公司辞职,以33.2日元的辞职薪水,62日元的银行存款及100日元借来的贷款,在大阪一个叫猪饲野的地方租了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开了一家小家庭作坊,这就是日后誉满全球的松下电器公司的雏形。当时,整个作坊里工作的只有五个人,松下幸之助,妻子井植梅野,妻弟井植岁男,另外还有两个同松下一起辞职的大阪电灯公司的同事。他们的工作就是生产松下研制发明的那种新型电灯插口。
    最初的设想是好的,可是现实生活总是有着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他们把电灯插口生产出来以后,但销路却并不好,十天之内仅卖出了一百个,这样的数字比例不仅不能赢利,反而把他们赔得一塌糊涂。没有办法,井植梅野只好把家中的值钱物品拿到当铺,以便换得一点钱,勉强度日。
    面对失败,松下幸之助认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最后发现,问题出在这种新式电灯插口,只是在安装过程中减少了劳动时间和强度,而与电灯用户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创业失败,松下幸之助不愿再拖累两个同事,怕耽误了他们,所以让他们去自谋生路,但自己和妻子及妻弟则仍旧在这一领域进行尝试,尽管他们也不知道尝试的结果会怎么样。但他们知道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们必须要做一下尝试,要不然怎么能知道到底是行还是不行呢?同时,他们也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917年底,松下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川北电气电风扇厂让松下替他们试制生产1000个电风扇绝缘底盘。这对松下来说真的是太难得了,他必须要把握祝可这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生产这种绝缘底盘的技术是保密的,而松下在这一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独自一个人进行尝试,企图从中摸出一些门道来,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也没有多大的进展。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跑到生产有关绝缘底盘的工厂附近去寻找废弃物,希望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松下真的摸出了一些门道,并通过对那些废弃物的研究和探索,解决了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
    紧接着松下就与妻子及妻弟投入到了紧张的生产制作当中。他们加班加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交货,而且保证质量,获得了极好的评价。这一单生意,使松下赢利80日元,虽然这笔收入让松下感到很高兴,但更让他兴奋的是,有了这笔生意的支持,工厂不会倒闭了,而且还可能发展。事实确是这样,第二年,松下接到了同样的生意,只是订货数量增加到了2000个,这又为工厂注入了一些生存下去的活力和能力。
    1918年3月7日,松下幸之助把家庭手工作坊扩大,搬到了大阪市北区西野田创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造所”,开始了他真正的创业生涯。
    松下事业的规模在一点一点地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引来其他一些同行的羡慕和嫉妒,于是他们就想着法子压制、打击和为难松下。但松下和他的企业并没有在这种状况下走下坡路,相反,由于生产的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优越性,销路越来越好,走的却是上坡路。不过,通过这一件事,也使松下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长久地立足,不被对手打倒,必须要有自己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功能上都过硬的产品,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良好的企业,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
    松下认识到产品生产出来就是供大众消费的,所以与百姓生活贴得越近的产品才越受欢迎。基于这一点,他把企业生产的重点放在生活的实用方面。虽然松下预料到自行车将会逐渐地被淘汰,但那是将来的事情,就目前形式而言,自行车还是大众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交通工具。
    在当时日本有一项规定,在夜间骑自行车一定要点灯,否则被治安警察抓住是要罚款的。因为电池的造价比较高,且使用时间比较短,只能维持照明几个小时,一般人消费不起,不能得到普遍的推广。所以,人们在自行车上点的都是蜡烛或是煤油灯,这种灯,虽然消耗的成本不高,但照明度不够,而且经不起风吹雨淋。
    看到这种情况,松下的心里又有了新的主意,他决定生产一种既不需要多大成本,但还经久耐用的电池。松下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什么事情说干就干。主意打定以后,他马上开始着手进行实验。一次次试验的失败,丝毫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实验进行了一百多次,历时半年之久,终于,可持续使用30——50个小时的炮弹型自行车电池研制成功了,其性能大大超过了蜡烛,但使其成本却与蜡烛相差无几。
    诸多的优越功能集于一身,松下为此而感到非常兴奋,他仿佛看见了更加辉煌的未来。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意外,像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把松下淋成了一个落汤鸡。因为批发商对松下研制生产的电池不感兴趣,不予购买,使得大量积压电池堆放在仓库里,无法进行资金周转,企业再一次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怎么办呢?在困境面前,松下保持着镇静,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知道问题并不是出自电池上,而是由于批发商和消费者没有真正地了解这种产品的优越性能。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量把这一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它,进而购买它。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松下别出心裁,想到了一个出奇制胜的销售策略:他临时雇来一些人,向大阪市的每一家自行车行赠送三盏电池灯,并把其中一盏点燃,使之保持照明30个小时,以显示这种新产品的实用价值。
    这一独特的推销战术果然效果良好,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没过多久,不仅是大阪,就是全国,自行车灯都拥有了广阔市场,除了各自行车行以外,原本对这种电池灯不感兴趣的批发商也纷纷上门求货了。1924年,松下的企业几乎每个月都能销售一万只以上的自行车电池。然而,更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山本武信是日本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化妆品批发商,他在看到松下生产的电池销量以后,竟放弃了化妆品,转而投向电池,改变了自己的销售方向,并支付48.6万元向松下公司买下了三年的独家销售权。
    自行车电池灯投放市场,消费者反应良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紧接着,在1928年,松下又开始着手研制成功了便于携带的方型电池,并申请了国家商标,即NATIONAL商标,产品投入市场,又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穷人和富人另一个区别就是:穷人是残疾人,而富人是健康的人。这里所说的残疾和健康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
    穷人的残疾,是因为他瘸——腿瘸和脑袋瘸。正因为瘸,所以他不可能真正的站着,他习惯下跪。尽管他也知道下跪是一种耻辱,但只要是没有石头硌着他的膝盖,那么他就不认为自己在跪着,自然也就没有了一种耻辱感,也就甘心跪着。
    穷人的脑袋瘸,导致他不会自己去思考,只能在别人的吩咐下去做事情。把他放在一间用黑纸糊的屋子里,他就永远不知道到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
    在这间屋子里,他想走出去,那么他只会寻找门,门,在穷人心目中,永远是走出房间的惟一出路。即使在纸糊的没有门的屋子里,他也会不停的寻找门。实在找不到门,就坐下哭,坐在地上抱怨,而不去用手去捅一个窟窿,让外面的阳光和空气进来,或者干脆就撕开一道门,轻松地走出去。
    穷人腿瘸,是天生的,所以他要走路,就得有一根拐杖在他的手里。他离开拐杖是不能走路的,所以他把拐杖看得比自己的腿更重要。
    有的穷人腿本来就不瘸,自己却总是认为自己的腿脚有毛病,离开拐杖是不能走路的。这样,他就不敢一个人走路,更不敢在离开拐杖的情况下走自己从来就没有走过的路。
    穷人也想过自己上路,但是他不去治愈自己的瘸腿,而是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拐杖。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合适自己的拐杖的,因为好的拐杖造价太昂贵根本不适合穷人,或者穷人根本就无法得到。在这种情况下,穷人只能找到别人不用的拐杖或者一根木棍。
    拄着拐杖的人,永远是走不快的,也就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
    富人在自己不能独行的时候,也会选择拐杖。他选择拐杖的目的,是用来使自己学会走路。在自己学会走路的时候,无论怎么好的拐杖,他都会弃之不用的。因为他知道,拿拐杖跑步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冠军的。拐杖,在你会走路的时候,只能是一件很多余的东西。
    当然,富人很清楚自己一旦丢下拐杖去走路,摔跟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富人更知道,更结实的身体不是在某个人的怀抱里养成的,而是在荆棘与坎坷的路上摔出来的。所以,富人在该丢弃拐杖的时候是毫不犹豫的,同时也做好了摔跟头的准备。
    不摔跟头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不断摔跟头过程中成长、壮大,变得更加结实,有力,并且知道怎么样才能不摔跟头。而不是躲别人的手掌心里在,拄着别人赏赐的拐杖。
    富人知道门和路的区别。要想走属于自己的路,就必须跨过一道门。很多穷人总认为自己无路可走,是因为自己找不到能够上路的门。其实这道门无时不在——那道门就是你的心门,打开心门,才会发现路的存在。
    自己的心门,只有自己能打开。穷人的心门总是关闭的,那是因为穷人习惯走已经打开的门。打不开自己的心门,无论你走过多少道别人为你打开的门,那么你也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心门连着你的路,路连着你外面的世界。
    富人是健康的,他的心就没有问题和毛病,心脏总是不停地更换着新鲜的血液,所以富人的心门永远是打开的。
    因为他很想到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去,所以富人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跨越心门的最好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就毫不犹豫的上路。上路,才有摔跟头的机会。
    摔跟头有两种摔法,富人和穷人的摔法也是不一样的。富人是自己走自己的路摔的。在这种情况下,富人知道自己为什么摔,摔到什么程度,这个跟头给自己什么启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才能在以后不再摔同样的跟头。因为知道自己是怎么摔的,那么也就知道怎么爬起来。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的人,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壮的,才有可能变成巨人。
    穷人总是躲在别人的手掌心里,拄着别人赏赐的拐杖,那么他一旦失去了做奴隶的价值,那么别人就会像倒一袋垃圾,或者像吐一口痰那样把穷人打发到他应该去的地方。无论穷人会不会走路,别人都照样收回拐杖的。离开拐杖的瘸子,除了摔跟头也没有什么选择了。
    由于没有坚强的体魄,或者是没有自己走路的习惯,一个跟头摔下去,不是摔残废就是摔死的。即使摔得不重,他也不会再站起来,他怕再摔同样的跟头。要想起来,除非有人再给他一根拐杖。
    穷人获得拐杖的原因其实就有一个,那就是他还有被利用的价值。如果没有,他就不更能获得拐杖,更不会被人捧在手心里。等待他的结果就是要不在一个地方等一辈子拐杖,要不拄着拐杖走一辈子别人规划好的路。但他永远都是一个穷人。

    穷人与富人
    超前规划,从穷人到富人的通行证
    4穷人认为钱在富人的手里 富人认为钱在穷人的手里

    松下的企业规模越做越大,可以说他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走到现在这样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松下逐渐领悟到:所生产的产品只有做到物美价廉,才能吸引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才能有市常本着这一点,松下又投入到了收音机的生产中,结果他这个后来者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日本是在1925年才拥有无线广播的,而松下公司于1930年开始投资研究生产收音机。在这一领域,松下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来者,因为当时日本已经有了山中电机、七欧无线电、阪本制作所等几家大型的收音机制造商,年生产量达到了20万台。
    松下之所以从生产电池转而把目光投向收音机,最初是由于他自己本人每天都收听无线广播电台的节目,但收音机的效果不好,老是出现故障,这惹得他极为恼火,所以才决心进行改造,生产出质量更好的收音机。
    松下公司于1934年研制出来型号为“R48”的收音机,售价为50日元,推向市场后,5年累积销售了27万台。但松下并没有满足于这些,为了更贴近百姓生活,他觉得50元的价格实在是贵了一些,所以决定将价格压缩一半。
    在经过思考、研究,降低成本之后,1935年,公司又推出了“R10”型新产品,售价23日元,紧接着的是“R11”型高档产品,售价21日元。这两种型号的收音机投入市场以后,更是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追求低价优质,NATIONAL品牌的收音机很快占领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其他生产厂家,只能望之兴叹。
    1932年的春天,曾有一位顾客来拜访松下幸之助,想劝松下信仰宗教,但松下对这些并没有兴趣,便很客气地拒绝了。这位顾客却很是热情,不断地来拜访松下。在他的热情邀请下,松下无可奈何地随他参观了奈良附近大和市的天理教总部。这次参观,松下依然对宗教不热衷,但他却通过参观,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在参观的时候,松下看见参加建设教祖殿的那些善男信女们都显得非常虔诚,而教徒们更是捐献大量的财物,义务劳动起来也是劲头十足,热火朝天,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松下从眼前看到的一切,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建设上去。一个有魄力、有才干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使其他人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心甘情愿而又非常积极认真地从事工作,做出成绩来,这样企业的规模就会不断地扩大,就会更加繁荣和昌盛。但为什么有的企业不能发展甚至还会倒闭呢?这关键还在于领导者经营的不善,他只顾了赚取利润,当然这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方面,但还应该顾及到其他的方面。企业不能为了纯粹的利润,为了生意而做生意,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的结果似乎也是一个必然。
    为什么办企业和怎样办企业,这是企业能否更快更稳地发展的一个关键。对于这一点,在以前,松下并没有多深的认识,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一门心思只是想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里站稳脚跟,这才是最根本的,他所有的一切皆是为了这个目的。可是等到这个目标得以实现以后,回头看一看,他觉得自己有确立一个明确的经营思想的必要了。
    一个炎热夏天的某一天,松下走在大阪天王寺附近街上。他看见有一个拉货车的工人在抽完一根烟以后,走到一个自来水龙头下边,拧开水龙头,就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自来水是由天然的河水经过加工处理以后才变成可饮用水的,使用自来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可是这个拉货的工人却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就私自饮用,但却没有人阻止他,这种无偿的行为算什么呢?
    松下想到这里,猛然悟出一个道理,这也就是日后指导他更好地经营自己企业的“自来水哲学”。关于这一点,松下在1932年的一次讲话中这样说道:“水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但因日常生活方面,水之供应过于丰富,所以人们已把它的价值忘掉。同样的道理,任何贵重生活物资,假如像水一样售价低廉,且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量供给,则人类的生活,最低限度物质方面不虞匮乏,而由贫穷所产生的多少苦恼,可以立即解除。同时,没有疑问,幸福必会日益增加,故生产者惟一使命,就是要产制及供应如自来水一样的无穷无尽的宝贵生活物资。”
    在以前的创业过程中,松下曾取得过很多成功,每一次成功都让他兴奋和激动,但是领悟到企业经营的本质以后,他的兴奋和激动强烈于以往的任何一次,他相信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的企业的进步将会更大更迅速。
    松下幸之助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实践经营哲学》的书。在这一本书里,松下总结的第一条经验便是确立经营思想。他在书中说:“我从事企业经营60年,通过切身的体验而认识到经营思想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对于公司为什么而存在,应该本着什么样的目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经营?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基本想法。”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赢利,那么它肯定要倒闭,但如何使企业获得更高更多的利润呢?松下这样认为:他觉得企业获得利润和对社会的贡献,这两者是协调一致的,企业只有在对社会做出贡献以后,社会才能用合理的形式给予企业应得的利润。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包含的努力越多,对需求者和社会所做的贡献越大,他所得到的利润就越大,这两者是呈正比例增长的。
    这就是松下经营管理思想的最本质内容。松下根据它,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松下王国。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若想保持稳定,使它还能够发展,那么首先就必须就其内部进行一些机制改革。松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着手做准备。
    有一句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穷人和富人在追求金钱的渴望上,应该说没什么区别,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世界上更多的财富,有这样的追求,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没有错。
    还是那句话,穷人和富人是不能用金钱来划分的。穷人有多少钱也是穷人,因为是穷人最后总会一无所有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富人最终肯定是有钱的,如果没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
    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富人始终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或脑力赚钱的。他会用钱会花钱,赚钱靠的是思考的力量,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富人的钱用数字是很难衡量的。而穷人只能是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或者脑力来换得报酬。体力和脑力终归是有限的,所以穷人即使有钱,也是有数的,这就决定了穷人只能攒钱。
    正是这个原因,穷人往往比富人更看重钱。然而,钱这东西,你越看重它,它就离你越远。你越找它,就越找不到它,即使能找到它们,也是零零散散的它们。钱是喜欢找人的,总是找它应该找的人,那个人就是真正的富人。
    穷人认为,钱应该在有钱人的手里,在让钱从别人的口袋回到自己的口袋过程中,是可以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的,甚至是可以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
    其实,赚钱和从政是一样的,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钱,从什么地方来?钱都是来自最基本的消费者。最基本的消费者支持谁,钱就去找谁,谁就是真正的富人了。
    历史上没有一个暴君依靠他的强权政治和愚民政策获得长治久安的,而是被他认为最软弱的最可欺负的人赶下了台,最后不但什么都没有了,还要遭到人民的审判。
    同样,世界上没有一个专盯着别人的口袋,想尽一切办法想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进而成为真正的富人的。可以把自己当成聪明不可一世的人,也可以把消费者当成最好欺骗的最软弱的人,但是再傻的人只要死死捂住了自己的口袋,那么他的钱是很难掏出来的。
    我们身边最尴尬的例子就是2004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了。汽车的制造商们为了在一辆汽车上赚到更大的利润,在新车下线时故意把价格定得很高,然后借着广告强势的宣传热销一阵,再降价,再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再狂卖。这样做一次也就罢了,有一家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但是大家都这样做,就有点过分了。
    有一款新车,在上市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居然能降下两万多,这是怎么一个玩笑啊?让三个月前买车的人怎么想,让想购买这款车的人怎么看?结果就有一个,那么就等着看吧,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款汽车要降到什么时候,降到哪一步才算完。谁也不想自己今天买的东西在明天就贬值几千元或者几万元。
    有钱的人用一种穷人的心理做事经商,那么就只能把很不错的市场做乱做死,留给他们只能是可悲的尴尬。当一个人说真话都没有人相信的人,那么他只有欺骗自己,等待人们把他遗忘了。那么他也只有去当一个穷人了。
    穷人有了钱,就会变得更加的贪婪,仿佛整个世界就是他的,他的力量无穷大,没什么他不能做的,也没什么他做不成的。所以他就开始疯狂的跑马圈地,什么利润大就做什么,哪些消费者还没被骗明白就去骗谁。他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有一个穷脑袋,而且他的口袋越富,他的脑袋就越穷。穷脑袋要去支配富口袋,只能把口袋变成和他脑袋一样贫穷。
    最终他什么也做不成,因为他已经到了把心掏出来也没人看一眼的地步,结果只能输得一无所有,包括他的钱,彻彻底底的穷人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富人在往口袋里装财富的时候,也不断地往脑袋里装财富。他知道,只有脑袋真正的富起来,口袋里的财富才会越聚越多,才不会被别人被自己拿去填大坑。
    富人看重钱,但他更看重自己在做什么,做得到不到位。他知道只有做到位了,那么自然就会有回报。也只有做到一定境界,钱自然就会主动的跑到自己的口袋里来,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
    富人做事,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最傻的,自己的每一个客户都是比自己聪明的,是不能欺骗和愚弄的。客户永远是对的,永远是高高在上的上帝。如果他们不满意,那只能说明自己做得还不够。自己除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之外,是没有任何借口的。除了让客户更满意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富人认为钱不是在有钱人的口袋里,而是在广大老百姓的口袋里,只有自己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只有自己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钱掏出来。
    富人有了钱,他只会把钱用在他会用的地方,而不是什么赚钱就用在什么地方。有一句令人发省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比尔·盖茨是世界上的首富,他可以什么都做。但是,他幸运的是除了软件什么也没做。
    富人知道,对产品制造者与产品消费者来说,产品消费者是弱势群体,他们不知道产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不知道产品的利润是多少,但他们在用过你的产品之后绝对知道你的公司怎么样,你的产品怎么样。欺骗他们的机会也只有一次,但绝对没有第二次。他们可能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但他们绝对有办法让和他们有关系的人不再买你的产品。
    消费者是富人这艘船底下的水,水的多少,就决定载的船是什么样的。如果是小溪,它上面只能漂竹筏;如果是江河,只能漂小吨级别的轮船;如果是大海,就可以漂大吨级别的轮船,甚至是航姆。
    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条船,船下面的水,不是自然是小溪是江河是大海的,它是可以增长可以减少可以变化的,至于它是什么了,那么取决于谁对水的珍惜与尊重了。
    穷人他即使是大海上的航姆,由于他不知道水对自己的重要,那么水就会越来越少,大海变成了江河,江河变成了小溪,那么穷人的航姆也就随之变成了竹筏子。如果小溪的水也干了,那么穷人的竹筏子也只有在淤泥里烂掉了。
    富人即使是小溪里的竹筏子,因为小溪变成江河,江河变成大海,那么竹筏也随着变成了航姆。
    水,在某些人眼里是不值钱的东西,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东西。但是,水永远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竹筏成为航姆的基本保证。

    穷人与富人
    超前规划,从穷人到富人的通行证
    5穷人能看一寸 富人能看一丈

    松下的“松下电器制作所”,在1935年12月更名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原来独立核算的事业部也变成了相应的独立公司,过去由个人经营管理的机制也转变成了法人组织管理,松下本人由原来的所长晋升为社长,管理着下属十个分公司。松下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改革,目的就是要化整为零,将庞大的机构进行浓缩,使得各个分公司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意识。
    而与此同时,松下还提出了七个精神:产业报国精神,光明正大精神,友好一致精神,力争向上精神,顺应同化精神,感谢报恩精神,礼貌谦让精神。松下要求全体松下员工必须遵守这七个精神,目的就是将松下电器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下来,使分公司的经营风格和方针路线保持协调一致。
    松下幸之助认识到,只有在大方向上把握住全局,使七大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他们才能有一股动力,有精神上的支柱,也只有这样,公司和个人才能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松下幸之助对松下企业内部的机构改革,牢牢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同时也加强了其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做到了这一点,为松下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辉煌也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松下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他之所以有先见之明,是源于他勤于思考,喜欢对各种事物、情况进行预测、推想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知道在眼前或是未来即将发生什么。松下清楚这些以后,他就不会停留在认识的表层,他会积极地付诸行动去做,并且主动超前规划,所以他总是比别人先迈出一步,同时也比别人更早获得成功。松下电器企业从最初的家庭作坊一跃成为跨国际的企业集团,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一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松下是如何决定转产马达生产制造的。
    30年代末期,家电热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但还处在一个隐蔽阶段。松下凭着自己敏锐的直觉,嗅出了这一潜藏的商机,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有一场家庭革命运动,家电热冲击每一个家庭,而这其中家电动力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于是,在1938年,松下幸之助非常果断地成立了一个松下电动机公司,专门生产马达。松下原来所从事的家电生产按其分类是属于轻工业的,而马达生产则属于重工业,松下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迈进了另外一个陌生的领域,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甚至提出了质疑,问松下是否由于家电行业前景暗淡,转而投资其他产业,以谋发展。但松下的想法和目的却又与之截然不同,听一听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对记者的回答吧!他说:“转产马达,并非说明家电业前景暗淡,而是为其蓬勃发展做准备。诸位家庭也许还未使用小马达,但有的家庭已经使用,如电风扇、小型水泵等。再过几年,你们就可能看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必然会借助某种动力,美国家庭中使用的马达已由一台增至十几台,日本很快也会如此。只要一按电纽,一切都会动起来的时代不久就会到来了。“松下的话虽然很有道理,能够让一部分人信服,但却还有另外一部分人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可是,不管他人的态度如何,最后事实证明松下的敏锐洞察力和科学预见性的正确无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家电热袭卷全球,而马达作为家电的心脏,更显得供不应求。50年代初期,松下电动机公司的门真马达厂日产量就达到了5万台。
    松下针对社会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及时地做出企业发展的调整,转产马达,牢牢地把握住了市常在家电热来临之际,不仅在国内打下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也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松下电器公司要走向国际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更多的挑战。松下意识到如果企业还走以前的老路子,不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长久地立足,所以必须要吸收一些新的经验和方法,融入到其中,使它更趋于完善,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于是在1951年1月8日,作为松下电器走向世界的象征,松下幸之助首次出访美国。
    在当时,美国与日本投入电气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基本是相同的,而购买原材料所付的资金及制成品的售出价格也都相差无几,但美国工厂的工人却是日本工人工资的十倍有余。美国公司为什么可以获利,而日本公司却亏损,这其中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松下访美的最大的目的,他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美国对日本具有多大的市场价值,在经营方法、设备、资金和技术方面,哪些是值得自己借签和学习,美国之所以如此强大靠的是什么,美国企业之所以兴旺发达靠的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松下急待想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一个月的访美时间,对松下而言,真是获益匪浅。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体制的民主化,二是企业的科技化。松下相信,如果能将这些先进的思想经营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企业管理当中,肯定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松下从美国回到日本,就马上将取到的真经付诸行动,进行又一次改革。虽然这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和困难,但把这些都一一扫清以后,观其后效,与想象中的相差无几。狭小的日本市场已经无法满足松下电器企业的高速发展了,松下集团到了开始真正走向世界的时代。
    松下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使自己的企业成为以生产电子产品为主的国际性的庞大的企业集团。到1990年的时候,公司员工已达19.83万人,资产197.48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名列第17位,松下本人连续十年荣登“日本最高纳税人”榜单的榜首。
    松下幸之助被人誉为是“经营之神”,对于这个称谓,它不只是一个虚名,用在松下身上,是当之无愧的。无论是脑袋还是口袋,松下都是富有的,他是人们眼中彻彻底底真真正正的富人。
    一个只读了小学四年级的人,一个从九岁就开始谋生的人,一个靠几十元起家的人,最后成为商界航姆的掌舵人,成为万人景仰的富人,是神话,又不是神话。
    不论是穷人和富人,谁都可以开一间十几平米的小铺子,但只有真正的富人,才能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把小铺子变成世人皆知的大企业,他的企业会影响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作为每一个想成为真正富人的人,我们不仅仅关注富人的口袋,而是更应该关注他的脑袋,特别是富人口袋还没有鼓起来时的脑袋,看看他都往自己的脑袋里装了些什么东西。
    现在市面的东西很多很多,有很多东西对我们充满着难以拒绝的诱惑,有的东西看上去很好,有的东西看上去很有用,但是那些不是使我们成为真正富人的东西。
    我们一定分清楚有钱人和富人的区别,做一个一时的有钱人很容易,但做一个真正的富人并没有那么简单。有钱人不一定有一个富脑袋,可能有一个富口袋。但是要记住,没有富脑袋支配的富口袋,总有一天会变成穷口袋的。
    穷人有受穷的原因,富人有发财的理由,这其中没有什么偶然,只有不变的必然。我们不要把目光全盯在口袋上,而是应该放在自己的脑袋上,一旦自己的脑袋富有,那么我们口袋的富有就是时间的问题了。也只有我们的脑袋富有了,才能真正地驾驭财富,而不被财富所伤。
    穷人和富人,首先是脑袋的距离,然后才是口袋的距离。

    穷人与富人
    第八章 野心勃勃 从穷人到富人的出生证
    文章导言

    在法国有一个身价过亿的富人,他叫巴拉昂。巴拉昂靠推销装饰肖像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把自己的名字列入法国50大富豪的排行榜上了。
    不幸的是,这位年轻的富人,患上了前列腺癌,于1998年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
    在他去世之前,他立下了一个奇怪的遗嘱,把他价值四点六亿的股份捐献给博比尼医院,用于攻克前列腺癌的研究经费。此外,他还特意留出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励给能揭开贫穷和富有之谜的人。
    巴拉昂去世之后,法国一家名叫《科西嘉人报》的报纸,刊登了巴拉昂的遗嘱。遗嘱是这样写的:我曾经是一个穷人,去世的时候却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在跨入天堂门槛之前,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现在这个秘诀就锁在法兰西中央银行我的一个私人保险箱里,保险箱的三把钥匙在我的一个律师和两个代理人手里。如果谁能回答穷人最缺少什么,而因此贫穷,猜中我的秘诀,他将得到我的祝贺。当然,那时的我已经无法从墓穴中伸出双手为他的睿智而欢呼,但是他可以从那只保险箱里荣幸地拿走100万法郎,那就是我给予他的掌声。
    遗嘱面世之后,《科西嘉人报》就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有的在信中怀疑《科西嘉人报》是为了增大自己的发行量借题故意炒作,有的人在信中大骂巴比昂疯了,仗着自己有几个破钱拿穷人开涮。但是也有很多热心的读者寄来答案。
    对于巴比昂提出的穷人因为最缺什么而贫穷的问题,报社共收到了48561个答案。答案是千奇百怪,说什么的都有,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绝大多数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那是穷人最缺的是钱,有钱不就不是穷人了吗?还有的人认为,穷人最缺的是发展和发财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谁都能成为富人。还举了例子说,如果一个穷人在股票跌到最低点买进,再等到股票涨到最高点卖出,说不定一夜暴富呢。穷人总比富人倒霉,好事赶不上,坏事少不了。
    还有的人认为,穷人缺少的是技能。有独到的技术在手,自然是吃喝不愁。穷人如果能像比尔·盖茨那样能有写视窗系统软件的技能,说不定也能成为世界首富。穷人就穷在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
    还有的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那是因为他们缺少帮助,很多穷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而且还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侵犯没地方去说理。
    其他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穷人缺少漂亮的衣服,有的人说一定的权力……巴拉昂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律师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证部门的监视下打开了那只保险箱,他给出的答案是:穷人不能成为富人,那是因为穷人最缺少的就是野心——成为一个富人的野心。
    巴拉昂的谜底引起很大的震动,这种震动甚至超出法国,波及英美。后来,一些好莱坞的新贵和其他行业几位年轻的富翁就此话题接受电台的采访时,都毫不掩饰地承认:野心是永恒的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大多数人是因为他们缺乏成为一个真正富人的野心。
    据考证,世界上所有的大富豪,在其没有成为富豪之前,都非常的渴望富有而憎恨贫穷,成为大富豪,是他们矢志不渝的目标。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想拥有很多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他7岁的时候,得了一场病,而且性命垂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的不是死亡,而是他写在纸上的一大串数字。他对照顾他的护士说:“现在我虽然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的。”
    现在,这个人拥有的财富已经有166亿美元了,成为世界上新的首富。
    他是极有野心的,他的野心就是成为大富豪。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野心变成了现实。
    这个从小就有野心的人,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沃伦·巴菲特。

     
    穷人与富人
    野心勃勃,从穷人到富人的出生证
    1穷人赚钱为了消费 富人赚钱为了证明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在家中三个孩子中排行第二,是惟一的一个男孩子。巴菲特的母亲利拉来自布拉斯加的一个小镇,是个身材矮小,性格活泼的人,同时还有很好的数字头脑。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既严肃又和蔼可亲。是他把一个股票和证券的世界展现在巴菲特面前,并在巴菲特心里种下未来发展的种子。他对巴菲特一生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沃伦·巴菲特生命的最初几年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度过的。当时家里的生活相当困难,父亲霍华德是联合街道的证券销售商,可是在离巴菲特周岁生日不到两周的时候,霍华德所在的银行倒闭了。他的工作泡汤了,储蓄也落空了,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后经多方努力,霍华德和合伙人乔治·斯克莱尼卡一起经营的巴菲特·斯克莱尼卡公司在法纳姆大街联邦州立银行大楼里开业了。公司主要做“投资证券、市政公司及公用事物股票及证券”的业务。但由于市场的崩溃削弱了公众的信任感,巴菲特·斯克莱尼卡成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公司,生意清淡至极。
    中国有句俗话说:“内外交困”。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已经相当窘迫,但就在这个时候却又遭到了自然界恶劣气候的侵扰。尘暴从俄克拉荷马涌来,整个奥马哈人都关紧了门窗以躲避蝗虫的侵袭。
    在巴菲特四周岁生日的时候,夏天,天气热的就像着了火,巴菲特和姐姐多丽丝顶着酷暑站在门前苦苦等待着经过的拉水的马车,以便获得一些冰含在嘴里。到了冬季,情况简直更糟糕,巴菲特和姐姐被包得严严实实的,冻得连门都不敢出。
    到了巴菲特进学校念书的时候,家里的情况开始慢慢有了好转。在巴菲特六岁的时候,一家人搬进了郊区第五十三北大街一座斜木瓦屋顶的更为宽敞的都铎王朝式的砖房里。以前所经历的那些艰苦和磨难开始被一点点地淡忘了。
    什么事情淡忘了,但并不等于就把它忘记了。幼年时期的苦难对巴菲特的一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他产生了一个相当执著而又现实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说是梦想:他要让自己变得非常富有。
    想变得富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不再受贫困的困扰。对于贫困的日子,巴菲特是非常憎恨的,他发誓要成为非常非常富有的人。从那以后,这个野心就在他幼小的内心世界慢慢地膨胀。在以后的所有日子里,巴菲特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梦想,他只是越来越努力地去实现它。
    为了使自己能有钱,巴菲特从5岁时起,就没有放过身边任何一个可以赚钱的机会。
    在只有5岁的时候,巴菲特就在自家的过道上摆了一个卖口香糖的地摊,向过往行人出售。后来他就在繁华的闹市区里,摆摊卖起柠檬汁。
    在6岁的时候,巴菲特一家人破天荒的有了一次度假的机会,他们一家人在北艾奥瓦的奥科博吉湖租了一间小屋。度假本来就是来玩的,散心的,但是6岁的巴菲特也没忘了利用这个机会赚钱。
    巴菲特用25美分买了6听可乐,然后他绕着湖边以5美分一听售出,赚了5分钱的利润。
    从那里回到家以后,他从父亲的杂货店里买来苏打饮料,在夏天的夜晚挨家挨户地去卖。
    在巴菲特7岁的时候,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高烧住进了医院,医生切除了他的盲肠。对于他的康复,医生都没有什么信心,因为他太虚弱了。
    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巴菲特很乐观,他相信自己还不会死,因为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了许多数字,并告诉护士说那些数字就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在死亡线上徘徊的巴菲特,靠着自己一定能拥有财富的信念,战胜了病魔。
    巴菲特没有把自己的野心仅仅放在嘴唇上,而是放在自己的手上,放在自己的脚下,靠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地去实现。自己赚来的每一美分,在别人看来可能无足轻重,但是对他来说,却是自己接近大富豪的一步。每一步,对他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9岁的时候,巴菲特在高尔夫球场寻找用过的但还可以出售的高尔夫球,他把那些球拣来,再拿去卖。在赛马场满是锯末的地板上四处搜寻被撕破丢弃的存根,目的是为了发现中了奖但不小心被扔掉的证券。在炎热的夏季,去给“奥马哈乡村俱乐部”的富翁们扛高尔夫球棍,赚3美元的报酬。
    幼小的巴菲特不但赚这些小钱,他还对有些商品在市场上的销量很关注,并且亲自去调查。他和小伙伴拉塞尔在拉塞尔家对面的加油站数着从苏打水机里出来的瓶盖数。他们想通过瓶盖来判断一下,在一段时间内,桔子汁、可乐和无酒精饮料各能卖多少。他们还把这些瓶盖收集起来,然后放到巴菲特家里的地下室里。从这个他们就能知道:哪一品牌销售量最大?哪家的生意最好做了。
    在别的孩子还只顾玩耍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股票。父亲是股票经济人,他把父亲拿回家的股票行情机纸带,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
    诸如此类的事,小时候的巴菲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这样做并非是为了得到一些零花钱,他有自己的目的所在。这是他向自己的目标一步步逼近的过程,小小的巴菲特是在对金钱的梦想中得到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支柱。
    随着年龄一点一点地增长,巴菲特深深地迷上了股票。为此,他经常跑到父亲那日益兴隆的股票交易所去。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巴菲特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收藏在印着烫金字专柜里的股票和证券单据,这些东西对他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魅力。
    与父亲的股票交易所在同一幢大楼里的哈里斯·厄珀姆证券所是股票报价的源地,因此金融界人士在此出没非常频繁。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巴菲特经常到这里来。时间长了,便和哈里斯·厄珀姆的经纪商处得很熟,对方很放心让他把股价写在黑板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巴菲特学会了自己动手画股价图,以便观察它的涨落态势,并引发他想解释这些态势变化的欲望。在巴菲特十一岁这一年,他以38元的价位,为自己和姐姐多丽丝果断地各买进三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在买进后城市设施股的股价开始跌至27美元,后经抢救升至40美元。
    巴菲特由于是第一次亲身涉足股市,对一切都还不是太熟悉,在看到大部分人都开始往外抛股时,巴菲特也把手中的六股股票抛出去了。可是没过多久,城市设施的股价升至了200美元。巴菲特虽然赚了自己在股市的第一笔利润,但同时他也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沉着、稳重、有耐性。
    少年时的巴菲特的确有成为大富豪的欲望,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朋友说在他三十五岁以前一定要发财,他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一本名叫《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中用“以自制的软糖起家以及麦克·杜格尔夫变38美元为百万财富”等一系列故事来游说未来的洛克菲勒似的人物。巴菲特非常喜欢读这本书。他时常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虚幻似的人物——想象自己站在一座金山旁边,多么渺小,而这座金山带给他的狂喜远远超过这一座糖山。巴菲特是书作者所编织的梦幻故事的读者。巴菲特牢牢地记住了书中的建议“开始,立即行动,无论选择去做什么,千万不要等待”。并恰到好处地把它运用到了自己今后创业的过程当中。
    穷人和富人一样渴望拥有金钱,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拥有钱的多少也不一样。
    穷人是因为穷得没法过下去,甚至衣食没有着落不得不想到金钱。
    穷人眼里的金钱作用就是能使自己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就可以了。他们最高的境界就是能拥有豪华的轿车,住着豪华宽敞的别墅,拥有漂亮的妻子,能出入各等高级的消费场所,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有钱人,让那些没钱的人对他充满敬意和羡慕,就心满意足了。
    穷人对金钱拥有的数目,是阶梯状的,从满足生活需要的开销——银行里的存款——有买房子钱——买车的钱——买好车的钱——买别墅的钱——给子女攒一大笔钱。
    正因为穷人对金钱拥有的目标是阶梯状的,那么就有可能达到哪一个目标都满足。一般来说,穷人到了有自己希望拥有的房子那个梯段,就失去了打拼的动力,就会过上一种满足而又麻木的生活。如果没有太好的赚钱机会,他们就会停止不前,一辈子就这样重复下去。
    正因为穷人对金钱有这样的认识,导致他们仅仅知道钱是用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的,而不是用来投资的,那么他们采用的赚钱方式,也就是出卖自己有限的脑力和体力,决定他们终身要为自己的消费去做一个给他人赚钱的工具。
    穷人只是在自己需要钱,而别人又不可能给自己钱的时候,才想到自己去赚钱的。在穷人不需要钱的时候,对金钱是很淡漠的,也就是说,穷人对金钱的拥有,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有太大欲望的。
    没有赚钱的欲望,在父母能给自己提供开销的时候,穷人就是知道花钱,甚至是毫不吝惜地花钱,他们不会想自己花的钱是怎么来的。
    穷人赚钱的逻辑是,在自己没有长大成人之前,是不应该考虑赚钱的,考虑赚钱就有点不务正业了。他们要做的是怎么样努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别人需要的打工者,因此他们要做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穷人学习生存的本领,不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是看社会和别人是怎么规定的,比如社会强调文凭,那么他们就去考文凭,单位需要资格证书或者职称,他们就去搞证书和职称。
    所以,在拥有金钱面前,穷人从来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那么他们拥有金钱的数目也只能是有限的了。
    富人和穷人不一样,富人生来就有对金钱控制和拥有的野心,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当然,真正的富人虽然有拥有无数金钱的野心,但他们不会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而是遵守赚钱的游戏规则。
    只要不违反法律和社会秩序及道德的规则,有野心和欲望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强大的野心和欲望,可以充分调动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有可能充分挖掘他的潜力和天赋,还能增进他为人处世的积极性,健全他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任何人在自己步入社会的初始阶段、创业的最开始,都会遇到连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困难。有的困难是由自己失误造成的,有的困难就是他人人为制造的,总之会让你在前进的道路上备感艰辛,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任何一个人都能接受实力不如人的失败,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不公平竞争下的失败。穷人总是认为自己不能改变事实而放弃,富人总会在事实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
    有了野心和欲望,就相信自己能战胜一切困难,也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不会因为有困难而找借口放弃,而是想办法解决。
    也正是因为有了野心和欲望,就会让人有一个好的心态和好的习惯,做事情更能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不因为自己偶尔的挫折去怀疑自己的能力。强大的野心和欲望,可以逼着人调动一切聪明和才智去解决问题。
    赚钱也是一种习惯,在使自己成为大富豪的欲望驱使之下,富人就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养成发现赚钱机会的习惯。富人发现赚钱的机会总比穷人多,好像在他们眼里,赚钱的机会总是无处不在。他们的嗅觉总是在常人认为不可能出现财富的地方,闻到地下金矿的味道。这不是他们比常人聪明,而是因为他有找到发财机会的习惯。
    富人赚钱的目的绝不是用来满足自己一己私欲的,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生活、或者自己下几代有了花不完的钱而放弃去赚钱,他把赚钱当作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证明,所以他们一生就会无止境地赚下去。
    富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豪华轿车和豪华别墅,也可以享受奢侈的生活,但这些是他们的财富给他们带来的,但绝对不是他们追求财富的目标。
    富人在掌握赚钱本领的时候,不是死板教条的,他会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用,什么对自己没有用。即使全社会的人都认为是有用的东西,哪怕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证书,他们也是该放弃就放弃,一点犹豫都不会有。
    对能实现富人野心的东西,哪怕是所有人都认为无用的东西,富人从来不会放弃因为暂时用不上,看上去也是百无一用,但却是增加自己信用、能力和实力的东西。
    富人从来就是自己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不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不活在别人的评论中,他会用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富人赚钱从来不是一对一的,也就是他不甘心靠自己出卖体力或者脑力,给别人创造财富以后,再由别人赏赐自己那么一点点。他在创业初始的时候也可能去打工,但只要条件成熟,他的野心和欲望很快就能使他跳出来,因为他要对金钱进行绝对的控制和使用,把有限的金钱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最后再用金钱的数目,把自己的选择判断的结果加以证明。

    穷人与富人
    野心勃勃,从穷人到富人的出生证
    2穷人有挥霍财富的习惯 富人有发现财富的习惯

    在巴菲特以后的境遇里,不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成为大富豪的野心也没有消失过,并且他不论在任何时候,也都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富豪做着准备。
    在巴菲特11岁那年的夏天,父亲为了让他和姐姐真正地体验一下农场的生活,就登了一则寻找农户的广告,所以一连几周,巴菲特和多丽丝都寄居在一个叫埃尔默·贝恩的农场主那儿。可巴菲特对农场里的一切都没有丝毫的兴趣,他向往奥马哈市,他熟悉那里的一切,这就预示了巴菲特将永远属于奥马哈而不是农常如果巴菲特从小就在农场里长大,他对农场的感情可能就如同对奥马哈一样重,可关键是他成长在奥马哈,他习惯了奥马哈的生活。
    对奥马哈的深厚的感情,注定了巴菲特是属于奥马哈的。
    1941年12月爆发了珍珠港事件。1942年,内布拉斯加第二选区的共和党人找不到一个候选人来参加战时总统的竞选活动,于是把目光盯在了霍华德·巴菲特的身上。结果,霍华德在竞选中意出乎意料地成功了,这意味着巴菲特全家不得不离开奥马哈。霍华德在华盛顿弗德里克斯堡的弗吉尼亚镇租了一套房子,巴菲特对这里充满了厌恶之情。
    巴菲特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有任何形式的改变,但这次离开奥马哈却使他的世界有了一次大颠倒。冷不丁地从一个熟悉的环境里被拉了出来,脱离了朋友们,而且还与父亲造成了隔离,这使得他陷入到了非常痛苦的思乡情节中。
    在弗里德里克斯堡过了几周以后,巴菲特征得父母的同意,又搬回了奥马哈与祖父欧内思特同住,并帮助祖父的公司做事情。
    工作是很辛苦的,令只有12岁的巴菲特苦不堪言。他要搬板条箱,拉苏打水瓶。他很讨厌那样的工作,也不喜欢公司里糟糕的环境。
    尽管生活很不如意,巴菲特也没有忘记学习。他经常到父亲的一个商业伙伴卡尔·福尔克家里吃午饭。在饭还没有好的时候,巴菲特就抓紧时间,从福尔克研究投资的书堆里拿出一本来,认真地看。
    福尔克夫人很喜欢巴菲特,她就问巴菲特,你为什么喜欢这类看上去很枯燥的书呢?巴菲特一边喝着鸡面汤,一面一本正经地宣布,他要在30岁之前,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他还发誓说,如果他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
    福尔克夫人想不明白,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对赚钱那么着迷呢?于是,就问巴菲特,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赚那么多钱做什么啊?
    巴菲特说,我想成为一个富翁,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来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直到1943年秋天,巴菲特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逃避去华盛顿服兵役了,于是这段离开华盛顿的暂缓期也随之宣告示结束了。
    再一次回到华盛顿的巴菲特随着家人搬到了位于华盛顿西北四十九街上,但在这里,巴菲特依然不快乐。在艾丽斯迪斯上中学,他的成绩平平,而且总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这使得他总是徘徊在社会主流的边缘。
    不快乐的生活中惟一能给巴菲特的生活带来一些冲击的就是有了为《华盛顿邮报》送报这份工作。当时他已经满十三岁了,他登记了自己的收入并提交了纳税申报表——他坚决不要父亲帮助纳这笔税款。
    巴菲特因为不喜欢自己生活的环境,曾经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离家出走,途中碰到了警察,只好又回到家里。
    儿子离家出走,使霍华德和利拉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对回来后的巴菲特变得非常和蔼。霍华德打定主意要制止巴菲特的这种反叛行为,他告诉巴菲特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成绩,否则就要放弃送报纸的工作。
    不让巴菲特送报纸,就等于断了他赚钱的路,所以他说什么也不能丢掉这份工作,那么他只有好好学习了。
    爸爸的话像是给巴菲特打了一剂强心剂,他的功课成绩有了提高,他不仅没有放弃送报,而且还扩展了几条送报的路线。《时代先驱》是《华盛顿邮报》的一个竞争对手,它的路线所覆盖的区域与巴菲特送《邮报》的区域完全一样。于是巴菲特就游说订阅《时代先驱》的读者改订自己的《邮报》,这样他就又增加了一大批的顾客。
    巴菲特增加了送报路线,每天早上约有500份的报纸要送。
    巴菲特每天送报都要去一个叫韦斯特切斯的公寓,这座公寓座落在教堂大街,是一座由红砖砌成的八层的有尖顶的建筑群,巴菲特把它看成是皇冠上的宝石。
    在这座公寓里,巴菲特总是将每幢楼的报纸一半放在第八层电梯的平台上,另一半放在四楼,然后他就在各幢楼之间徒步穿行,一层楼一层楼地把报纸放在每户的门前。到了收费的时候,他则在前台放一个信封,就免得再挨家挨户地跑了,即省时又省力,真是一举两得。
    巴菲特在送报和收费的时候想到了提高效益的方法,然后紧接着又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线来提高利益。巴菲特开始在公寓里出售杂志了。其秘诀在于能在适当的时机征询订阅。巴菲特回忆起他的某些顾客说:“总是把他们的杂志放在楼梯口,你可能通过撕下地址标签来通知他们订阅期满了,就这样,我就对每个人的订阅期限了如指掌了。”
    由于当时的华盛顿正处于战争期间,人们在公寓间搬进搬出十分频繁,有时就会忘了付给巴菲特报钱。于是巴菲特便和电梯之间的女孩子达成了一项交易,她们可以得到免费的报纸看,但同时要保证及时准确地为巴菲特提供信息:谁搬进或搬出。
    很多像巴菲特那么大的小孩,如果自己有了钱,可能要去买自己喜欢的糖果和玩具,但是巴菲特却把自己赚来的钱、每一分钱,都放在自己的一个抽屉里,谁也不能动,他喜欢看着自己的财富一天一天地变多。
    巴菲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不但知道靠自己现有的能力去赚钱,而且还知道如何学习赚钱的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加以证明和展示。
    巴菲特在华盛顿这个陌生的城市不断地奔波,为自己事业的起步做着努力。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每一本可以搞到手的商业类书籍,钻研保险业报表,为他的送报路线操劳。巴菲特赚的钱开始越来越多了。
    巴菲特动用他的聪明和智慧,把送报做成了一桩大生意,他每个月175美元的收入几乎和许多全天工作的年轻人相差不多。1945年,巴菲特14岁,他取出自己积蓄中的1200美元,在布拉斯加一块40英亩的农场上投下了他的第一笔资金。
    唐纳德·丹利是司法部门一位律师的儿子,是一个严肃而聪慧的学生。一眼看上去,他和巴菲特似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他们在内在却有一种共同的语言,那就是对数字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基于这一点,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上高年级的时候,丹利花25美元买了一个旧的弹子球机,这给他和巴菲特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乐趣。他们整天玩它。机器经常出现故障,丹利负责修理,这使得巴菲特非常佩服朋友在这方面的才能,但同时也诱发了他这样一个想法:把机器放在威斯康里大街的理发店里,然后把它租出去,不就可以赚钱了吗?
    巴菲特和丹利到理发店找到老板说明意图后,双方达成了五五分成的协议。第一天,他们就用弹子球机赚了14美元。在一个月之内,巴菲特和丹利在三家理发店设置了球机,后来又扩展了下家。他们的生意好极了,几乎每周都有50美元的收入。巴菲特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幻想当中,他为自己和丹利做出租弹子球机生意的公司起了个名字叫威尔森角子机公司。
    威尔森角子机公司的分工特别明确。巴菲特为机器筹措主要的资金,并打印出每月的财务报表等,而丹利则在机器出现故障时负责维修工作。
    由于弹子球的生意很红火,以防被地痞流氓控制,巴菲特坚持在小的、离大路近的地方选址,同时,他和丹利还总是故意给人造成错觉,暗示别人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不可轻视的企业的跑腿人。
    从此可以看出,巴菲特只是把赚钱当成一种乐趣,一种实践,而不像一般十几岁的孩子,用金钱来满足自己虚荣心和表现欲望。他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巴菲特在念书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用来做生意了。他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不仅仅是从商,而是专门地从事投资。像他这样的年纪,别的男孩子只会关心报纸上的体育版,但他已经在研究股票图表了,俨然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就连他的老师们都千方百计地想从他这里挖出一点关于股票的知识和消息。
    巴菲特在股市上从来没有过特别出色的成绩,但人们却都觉得他是一个内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早熟的原因,而是他本身有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他能把任何知识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
    其实,穷人有穷人的性格,富人有富人的性格。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穷人的性格一般都是软弱,向来都是遵从和随众的,不喜欢与众不同;而富人的性格却是很叛逆的,他只服从自己的判断和意识,喜欢打破常规,喜欢冒险和与众不同。
    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改变起来不容易罢了。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须要借助外界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环境首先使人的意识发生改变,改变了的意识会选择不同的心态,心态又决定不同的行为和特征。
    这些行为特征又会变成一个人的习惯。习惯确定一个人的性格类型,性格又去决定命运。也就是说,习惯往往决定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
    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天堂里,上帝对富神说,你为什么总让富人越来越富有,而让穷人越来越贫穷呢?富神对上帝说,富人有富人富有的习惯,穷人有穷人贫穷的习惯,神仙也改变不了的。上帝不相信富神的话,便和富神打了一个赌。
    富神拿出一个金元宝,让上帝判断,有两个人,一个是穷人,一个是富人,谁能得到这个金元宝。上帝说这要看你把金元宝放在什么地方了。
    富神说就把金元宝放在独木桥的中央,让穷人先从桥上过。富神把金元宝放在桥的中央,过桥人都能看得见的地方。
    这时候,一个穷人推着小车从桥上经过,车上坐着穷人的老母亲。老母亲对穷人说:孩子,过桥要小心。穷人说我哪一天不过这座破桥啊,从来就没有掉下去过。你放心,我闭着眼睛也能把你推过去。
    穷人为了证明他的推车技术好,胆子大,还真的闭上眼睛推车过桥。最后车子被金元宝硌翻了,老母亲和车子都掉到了河里。穷人来不及看是什么东西把车子弄翻了,跳到河里去捞人和车。金元宝没有给穷人带来财富,而是带来灾难。
    一个富人骑马过来,由于担心骑马过桥危险,便下来拉着马过桥,他也就拣到了金元宝。
    上帝说这不公平,再来一次。这次富神在桥头建了一个厕所,把金元宝放在厕所里。
    又一个穷人过来了,要在桥头小解。上帝见此情况,就上去阻拦,说这样做既不文明也不讲卫生,不远的地方就有厕所,你应该到厕所里去。
    穷人看了上帝一眼,嘴里骂了一句,你以为你是上帝啊?管天管地还管屙屎放屁啊!老子就在这里小便,你能怎么着?还能把老子的脑袋弄下去?于是他便在桥头小解,也不怕过往行人看见。
    一个富人过来了,也要小解,虽然桥边一个人也没有,他还是走进旁边的厕所,结果在厕所里拣到了金元宝。
    上帝因此得出一个结果:除非把钱放在穷人的口袋里,不然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注定他们和金钱无缘。富人则不然,他们的眼里常常能看到穷人看不到的商机和危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已经决定他们能先知先觉。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中彩票和赌博以外,穷人和富人都不可能有意外之财。就算是有了意外之财,也是有一定的前因后果的。
    富人的一生中总是养成了善于发现财富的习惯,也有着对财富非常敏感的嗅觉,所以在富人的眼里,财富是无处不在的。财富在于发现而不是在于等待。但财富并不是谁想找到就能找到的,富人总是有自己发现财富的办法。
    穷人从小就有拒绝金钱的习惯,也不应该这么说,他们很希望得到财富,但在20岁之前甚至在30岁之前,他们不知道财富怎么来的,或者只知道财富是怎么挥霍的。在他们眼里,能挥霍财富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而不是那些积累赚钱能力和本事的人。
    总之,什么习惯都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有什么的习惯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财富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它只属于它应该属于的人。能拥有财富的人,对财富总是有着强烈的拥有欲望,拥有良好的发现财富和控制财富的习惯,并且时刻都在细心地寻找着财富,同时也经营着财富。
     
    穷人与富人
    野心勃勃,从穷人到富人的出生证
    3穷人妥协俗人的操纵 富人坚定自己的选择

    1947年,巴菲特毕业了,他的成绩在374人的班级里排第16位。毕业时的巴菲特已经分发了近60万份报纸,有了5000多美元的积蓄,并读了不下100本有关商业的书籍。巴菲特认为他已无需再学什么了,他认为去学校纯粹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青春。
    最后他还是在父亲霍华德面前妥协了,去附近的宾洲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财务和商业系念书。沃顿虽然声名在外,有许多令人向往的专业,但这对巴菲特来说真的不合适,那些教授们似乎故意向人们卖弄着他们的学问,往往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得很复杂,然后再教学生用最麻烦的方法去解决,好让学生知道知识是多么的难以掌握。
    巴菲特自己感觉比教授们要懂得多。他的教授有一套非常完美的理论,但却对如何赚取利润的实践细节上相当无知,而巴菲特就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世界上的财富放进自己的口袋。他觉得在如何投资赚钱方面,他的教授并不比他知道的多。
    1949年,也就是入学的第二年,巴菲特离开了沃顿商学院,转到了位于林肯市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念书。在内布拉斯加,巴菲特在名义上是个学生,可实际上他已经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了。
    他为自己订下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1949年秋季上五门课,1950年春季上六门课,其中多数是商学和经济学的课。可是他却把大部分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校外。巴菲特先是找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为林肯杂志监督六个乡村的报童,报酬为每小时75美分。然后紧接着又在冬季着手操办起了他的高尔夫球生意,并任命好友奥兰斯为他在费城的代理人。
    虽然巴菲特忙着赚钱,但是他的学习也没有耽误,他做作业的速度非常快,他三年来的成绩一直很轻松地拿到A。
    到了1950年7月,巴菲特搬回到父母身边(霍华德于1948年在国会选举中被击败,全家搬回了奥马哈),并打算在奥马哈修完三门学科,以便顺利地得到毕业证书。
    那时他已经卖出了220个高尔夫球,从中赚到了1200美元。把他赚的所有的钱加起来,他的积蓄已经达到了9800美元。
    巴菲特申请进哈佛商学院继续学习,但遭到拒绝,后又申请哥伦比亚大学,那儿的金融系也非常出色,有像格雷厄姆和多德这样世界大师级别的人物来教授通股的评价知识。
    8月份,巴菲特收到了哥伦比亚的入学通知,他有幸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格雷厄姆教会巴菲特用各种手段去探索股票市场中形形色色的可能性。格雷厄姆的教学方法和其他的教授不一样,很适合巴菲特,使他更深层次地认识了股票。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那里学会了阅读财务报表的每一个细节,以及怎么样才能找出里面的舞弊行为。更值得庆幸的是,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如何从一家公司的公开信息里得到对其证券价值的客观评论。
    格雷厄姆是当时最著名的股票投资人之一,巴菲特也想和他一样,在股票投资上像他那样有所作为。然而,在巴菲特毕业的时候,格雷厄姆和他的父亲都反对他进入股票界,因为他们都对美国的股票失去了信心,在那里他们似乎无法看到一个年轻人的前途。
    格雷厄姆给巴菲特以忠告,他应该先在宝洁公司找一份工作。如果非得想进入股票界,那么现在也不是最好的时候,也许在第二次股票危机之后会更稳妥一些。
    对大师的话,巴菲特也没有言听计从,他只想做他想做的事情,他也真的那么做了,他想无偿地给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大师从教22年以来,惟一在他那里得到A﹢的学生,但格雷厄姆在巴菲特这样一个令人无法拒绝的条件下,依然拒绝了他。
    即使老师毫不考虑地拒绝了巴菲特,他还是没有去到华尔街找工作。他又回到了家里,奥马哈国际银行给他一个工作,但是巴菲特依然拒绝了,他选择了父亲的交易部巴菲特—福尔克公司。
    在常人看来,巴菲特所做的事情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后来成为世界大富豪的巴菲特说,他真的很庆幸没有离开股票投资业,因为那时他有一万美元,如果选择给不熟悉的人工作的话,那么到现在他的口袋也许还是一万美元。
    巴菲特在巴菲特—福尔克公司主要从事股票推销工作。这个20刚出头的股票销售商,工作方法和其他的股票销售商不一样,他似乎更喜欢研究股票。
    的确,巴菲特对股票有着特殊的研究欲望和热情,他像读着故事情节特别生动曲折的小说一样,或者像小孩对漫画书着迷一样,读着在别人看来近似天书一样的穆迪手册,在里面寻找和发现他需要的线索。
    通过研究,巴菲特发现了一些相当便宜的股票,比如堪萨斯城市股票、杰纳西峪谷天然气股份和西部保险证券等股票,这些股票都有3倍的赢利空间。
    别的股票销售商都可能推销大家都看好的股票,但是巴菲特却与众不同,他销售的是一种很难出手的、鲜为人知的证券GEICO股票。因为他看好GEICO,自己几乎倾其所有,投资8000美元买GEICO股票,然后把这些股票卖给那些对他半信半疑顾客。后来,这些股票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增值了整整两倍。
    尽管巴菲特对股票能做到深入的研究,所推销的股票也没有失手过,但是许多顾客不买他的账,认为他还很年轻,太缺乏经验,他的话不可全信的。有时候顾客听他说的有道理,也要回到自己经济人那里做一番咨询,经济人说买,他们才到巴菲特那里购买。
    做一个股票推销商,他自己无论做得好或者不好,也只能从中拿到同样的微薄的佣金,这使巴菲特很郁闷。
    巴菲特不喜欢劝人投资,特别是在自己发现肯定能赚钱的股票,再苦口婆心地劝别人去发财,而自己仅仅是获得一点可怜的佣金。他讨厌自己这么做。
    在巴菲特做推销股票和其他投资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争取在格雷厄姆身边工作的机会。在自己工作的同时,也为格雷厄姆设计出一些研究项目,还向他建议一些股票。
    最后巴菲特的诚意还是改变了格雷厄姆对他的看法,于是他打电话给巴菲特,说他愿意给巴菲特一个项目来做。在格雷厄姆手下工作,是巴菲特惟一的梦想。所以巴菲特在接到电话后,连自己此去工作的薪金是多少也没问,买张机票就去了。实际上格雷厄姆给他的年薪是12000美元。
    那时巴菲特已经结婚了,尽管他在同龄人中是比较富有的,但他和自己的新婚妻子苏茜却住在每月租金只有65美元的公寓里。
    公寓里实在是破败不堪,晚上甚至有老鼠爬到他们的鞋子里面去。他们有了女儿后,巴菲特也只是把梳妆台的抽屉拿过来,在里面铺了一些东西,让女儿躺在里面。
    巴菲特到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以后,那时他已经很富有了,但还是在郊区租了一套公寓。当他的儿子出生之后,依然是借了一张小床。
    在巴菲特因股票而成为世界大富豪的时候,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承认了,巴菲特就是股票投资行业的天才。他富有,那是因为他就是赚钱的天才。
    我们都知道,被我们誉为天才的人,都成了富人,不仅仅身价百万,而且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很多人也就接受自己受穷而别人发财致富的原因,那就是发财的人是天才而自己不是,就这么简单。别人成为富人应该是理直气壮,自己成为穷人也是理所当然。
    其实穷人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曾经也是在某一方面的天才,只是自己被别人操纵了也甘心被别人操纵了,最后变得自己如果不被别人操纵,自己真的就有点找不到要走的路。在这种情况下,天才也只能平庸平凡了,也就老老实实地做一辈子穷人,过一辈子苦日子了。
    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法,这些方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地被人一成不变地传承下去,甚至都不能有所改变。
    前人对生存和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不论是对的还是错误的,是进步的文明的还是落后的愚昧的,既然已经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并且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就会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樊篱,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
    任何生活方式和生存方法,都会有其过时和落后的时候,因为时代和科技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过时的生活方式和落后的生存方法只能让人更加贫穷和愚昧,为了适应时代和发展的潮流,终究会产生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生存观念。
    新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在萌发之初,应该是相当弱小的,并且没有被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所以一时间难以让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新的观念和新的意识形态和旧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法相差甚远或者格格不入的。
    天才都有一些超越常人的生存意识形态及生活理念。他们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反叛性和挑战性,有着自己对社会对时代对财富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对世俗的理念不会轻而易举地投降与妥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事实上也是正确的,先进的。他们会执著地追求并且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事。
    天才会贬抑及毁灭旧有的观念和意识,他们就会与人们已经接受和认可的东西发生冲突。
    天才的行为一旦与众不同,或者让人难以接受,或者侵犯了世俗的利益,在尚未证实其正确与否及价值所在之前,便会遭到暴力的惩罚和剿杀。人们经常把天才的行为与犯罪行为、妄想及堕落联系在一起,对其进行笔诛口罚,群起而攻之。
    假如甲乙两个人小时候都是赚钱的天才,都有自己独到的生活方式和对赚钱方法的理解,而且如果按照他们对财富追求方式坚持下去,将来都是富可敌国的大富翁。
    甲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的时候,马上就遭到了周围的人,甚至包括他的亲朋好友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甲的为人处世有悖常理,是在玩火自焚,是不为自己负责也不为大家负责的选择,是不能为天下所有人所接受的。
    接下来就是对甲进行苦口婆心的规劝,讲今比古地讲事实摆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实在不成,那么就对他实行冷处理,大家孤立他,不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大家这样做,动机可能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甲中规中矩地活着,不要搞另类的生存生活模式,应该和大家一样,走大家都在走的路。那样虽然波澜不惊,但也没什么风险,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人对你说三道四的。
    社会上的所有的人,包括天才的至亲至近的人,对甲的行为一点也不容,甚至是激烈的反对,这就有可能让甲对自己的认识有所怀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失去信心。因为甲是在走一条谁也没走过的路,或者以前无古人的方式去开拓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没有什么东西能证明他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也就无法知道他的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甲因为不知道自己选择的结果如何,再加上很多人的排斥,他是备感孤独和无助的,他会感到无比的压抑和无奈,仿佛全世界的人都是对的,惟有自己是错的,自己在走一条不归之路。
    在这种情况之下,甲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以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去生活,去生存,那么他也就和芸芸众生没什么区别了,也不会是什么天才了,从此他也开始平凡平庸了。
    也许大家都是一些穷人,都以穷人的理念去面对生活。穷人能接受中庸、克制、含蓄、忍让,也就导致了穷人的性格老诚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
    这样的为人处世之道,只能让人遵循一些即定的东西走着多少人都在走着的路,也就是重复很多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法,即使成不了穷人,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富人。
    甲接受了大众给他的生存模式,同时也就放弃了成为一个富人的道路,也扼杀了一个成为富人的天才。
    乙不会因大家不认可而放弃属于自己的东西,他走自己认为对的路,能顶住压力,耐住寂寞。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只有自己清楚。任何人都可以说你做的对与不对,但如果你按照他们的话去做,他们却不能为你的结果负责。
    别人可以不理解自己,因为自己就是在做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别人不是天才,根本就不可能明白天才要做的事情。自己的想法是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己已经摸准了时代的脉搏,是来引领时代的潮流,而不是被动地跟着时代潮流贫于奔命。
    乙这样做,就不会自己扼杀自己的天才。他的执著,他的才气都会得到充分的展现,那么他的野心和抱负就能实现,这样,他已经是一个富人了。
    从这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个世界富人少而穷人多了。
     
    穷人与富人
    野心勃勃,从穷人到富人的出生证
    4穷人用别人的判断证明自己是对的 富人用最后的结果证明自己是对的

    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坐落在42大街的查尼大楼。它是一项共同基金,公司主要根据一些选择的技巧来买进一些股票,做短期或长期的投资。
    格雷厄姆是当时最著名的投资人之一,他的公司有6个职员,巴菲特就是其中的一员。巴菲特来这里工作,可以说目的不是格雷厄姆给他的薪金,而是来学习和掌握格雷厄姆对股票独到的认知能力和诠释能力。
    巴菲特在这里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格雷厄姆寻找极便宜又有很大增值空间的股票,然后送给他,他就决定买或者不买。
    为了能学到格雷厄姆的东西,巴菲特几乎读遍格雷厄姆所有的著作,而且做了深刻的研究,但是他又不迷信格雷厄姆,他相信自己的调查和判断。
    有一次,一个费城的经济商给巴菲特介绍一种家庭保护公司的股票,这是一点名气都没有的股票,连做股票投资的人都很少知道,开价每股15美元。
    这个股票没什么公开的资料,不能对其进行估价,但是巴菲特也没有就此放弃。他找到了哈里斯堡的州保险办公室,收集到了一些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巴菲特判断这股票如果15元,真的是相当便宜了,而且增值的空间是很大很大的。他向公司建议购买一些,但格雷厄姆的合伙人不看好这个股票,也不听巴菲特的分析。
    自己看准的事情,不论别人怎么看,自己一定要做的。他就用自己的户头买了一些,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股票就从每股15美元升到了每股370美元,翻了24倍多。
    还有一次,巴菲特发现位于马萨诸塞的新贝德福德联合铁道股票正以45美元的价位交易,而每股单算现金值就能达到120美元。巴菲特建议格雷厄姆马上购买这个股票,但这位受巴菲特十分景仰的股票投资大师并没有看好。但巴菲特还是自己买进了一些,并从中获得赢利。
    虽然巴菲特是做股票投资生意的,但他并不死板教条,因为他知道做股票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只要赚到钱,那么就不要拘泥于把股票怎么做了。
    1954年,一家地处布鲁克林市名为罗克·伍德、以生产巧克力为主的公司宣布,他们要用可可豆回购他们公司的股票,因为他们的库房里存有大量的可可豆。
    巴菲特通过自己的调查得知,现在市场上的可可豆价格很高,而那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又很便宜。于是巴菲特就用股票去那家公司换可可豆,在把可可豆运到市场上销售,然后再买股票再去换可可豆,从中赚取巨大的利润。
    巴菲特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赚钱的机会的。在好多个星期,他都忙着买股票,卖豆子。这在股票经济人看来几乎是一个笑话,但巴菲特就是在别人看似笑话的当中,赚到了大量的美金。
    巴菲特虽然是格雷厄姆的学生,但是在事实上,巴菲特对金钱的嗅觉要比他的尊师要灵敏的多,在动作上也比他的尊师更快,所以,巴菲特在进公司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巴菲特虽然受到格雷厄姆的器重,但巴菲特仍然感到在这里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那样。因为他可以使用的资金很有限,只能看着巨大的利润白白的付之东流。
    格雷厄姆不像一个真正的股票生意人,更像一个专家学者,他对金钱不怎么感兴趣,他乐于坚持他的数学原则,盲目地信任公司的管理能力,而反对到公司进行实地调查,而且对投资的态度也相对保守一些。巴菲特感兴趣和追求的是,究竟是什么使得一家企业比另一家更成功,他要亲自到公司去看一看,寻找自己要的答案。由于两个人对一个股票的意见很难一致,做起事来就不大统一。
    巴菲特一边为公司工作,一边不声不响地做着自己的投资,他的投资也给他以丰厚的回报。从他大学毕业到现在,他的个人资产由原来的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巴菲特已经拥有了在股票投资的资本了。
    1956年春天,巴菲特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奥马哈,他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共7人组织到一起,成立了属于巴菲特自己的股份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巴菲特作为公司的总合伙人,在公司里投资100美元。
    巴菲特对自己的公司前景是相当自信和乐观的,但是如果他要想把自己的公司做大,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给他运作,才能让他赚取更大的利润。也就是说,若没有足够的资金,他在股票投资上的天赋就无法展现。他现在急需更多的资本。
    在当时来说,巴菲特并不是很出名的股票经济人,他的业绩也只是中等水平,也就是说,他没有任何资本能让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资金放心地让他去支配。
    尽管巴菲特很需要资金,但他更想坚持他的原则。他不仅仅要求能自由运作客户的资金,还想绝对地控制它。他不希望任何人干涉或者过问他在股票上的决策。
    如果放在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一大富豪之后,没有人会对他这样的决定产生怀疑,但是那时他并不是世界第一大富豪,而是刚出道的股票经济人。
    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因为自己缺少资本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他知道自己的原则远比资本更重要。他认为真实的结果会比虚伪的承诺更有说服力,他也相信会有人把更多的资本让他按照他的方式去运作。
    巴菲特对他要做的事情从来就是无比的投入,更包括让他从小就着迷的股票。通过他对所有股票的研究和调查,已经对现有的股票和债券都能做到了如指掌,把每一份财务报告和穆迪的书都能熟记于心,整个股票投资市场就像他对自己的卧室那样熟悉和了解。他相信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股票市场,事实也是这样。
    结果就像巴菲特预料那样,会有人把资金放心地交给他运作。
    在格雷厄姆的公司里,有一个投资者叫霍默·道奇的人,他是格雷厄姆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他问格雷厄姆,谁是你的接班人?
    尽管格雷厄姆与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有着分歧,但格雷厄姆依然把巴菲特当作是他最优秀的学生,所以他暗示道奇,巴菲特就是继他之后的最优秀的股票投资人。
    道奇后来遇到了巴菲特,两个人简单地聊几句之后,道奇就答应投入12万美元到巴菲特的公司。
    1957年的夏天,奥马哈著名的泌尿科医生埃德温·戴维思找到巴菲特,他虽然和巴菲特不熟悉,但他听别人说巴菲特正在筹集资金,就半信半疑地给巴菲特打了电话,想见见巴菲特。
    戴维思把自己信任的亲朋好友都召集到他家,让大家对巴菲特做个评价。
    这对急需资金的巴菲特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戴维思能把资金投入到他的公司,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而且就会有更多的人投资到他的公司。
    巴菲特到了戴维思的家里,并没有像其他需要别人投资的人一样,把自己的公司和自己吹得天花乱缀,而是强调他如果得到了戴维思的资金,他不会让投资人知道资金的去向,除了给投资人一个年度成果总结之外,什么都没有。
    巴菲特给戴维思的条件是,如果戴维思愿意把自己的资金投到他们的公司,那么也就是他公司的合伙人了,可以得到他赚得利润中不高于4%的所有部分。其余的利润由两人分成,巴菲特占25%,戴维思占75%。
    巴菲特这么做,就是让戴维思明白,他不会胡乱地使用公司的资金,因为他的资金也在里面。如果他的业绩平平或者赔了钱,他就会什么也得不到,因为这里面没有他的工资、代理费。
    巴菲特就是巴菲特,绝对与众不同,他让他投资人最不放心也最放心。谁都知道,现在的巴菲特最需要资金,但他只想以自己的方式获得资金,他把自己的方式看得比他需要的资金更重要,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的投资方式存在,才会让投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最后,戴维思决定投资10万美元到巴菲特的公司。
    巴菲特自己经营公司的第一年,他以他自己的赚钱理念和他的赚钱方式,使公司在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8%的背景之下,他的投资组合赢利10%。
    第二年,他的企业赢利达到41%。到了第三年末,巴菲特公司的原始资金就已经翻了一倍。第五年,他的投资组合就翻了两倍半。
    有着成为大富豪野心、30岁就想拥有100万美金的巴菲特,没有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那是因为巴菲特依靠自己100元的投资,105000元合伙起家的公司,在他32岁的时候,就达到了拥有720万的资本。而他的个人资产,也达到了100万。而现在,他又以166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证明他的野心是能实现的。
    166亿,绝对不是巴菲特的目标。赚钱,不是巴菲特的目的,而是他的兴趣,他的快乐。
    到这里,笔者不由得要说,穷人的贫穷不是一种偶然,富人的富有就是一种必然。
    穷人不但不敢想,也不愿意去想,因为他们觉得想什么都是空想,既然想了也白想,那么就不去想。连想都不去想,那么就不可能去做。
    穷人不敢想,不愿意想,但他们绝对敢信,几乎到了除了自己以外什么都信的地步。他们信书、信前人留下的忠告、信别人的成功模式、信别人的生存之道、信别人的生活方式,最后信天,信命。
    过多地相信别人,就会迷信别人,追随别人,模仿别人,那么也就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论他怎么样的伟大,怎样的受人崇拜,但他都有他的局限性,他只能影响和主宰他所在的时代,而不可能去主宰飞速向前发展的另一个时代。
    穷人就是过于相信别人的生存模式,也就不知道除此之外自己还有其他的生存模式。但是,人的性格、心态、知识、见识、本事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所在的背景、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种生存模式,能适合一个人,未必能适合另一个人。
    穷人因为不想,所以就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因为不敢怀有野心和目标,更是无所适从。这样,只能学别人的样子,做别人做过的事。学别人,而不研究,就不能发现其局限性,也只能学个皮毛而学不到精髓。
    穷人因为迷信,所以盲从,结果就是别人做成的事情自己做不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去做,导致自己一生都不会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只能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不想过的日子,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穷人穷在没有属于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做什么事情总是先看看别人做了没有,别人是怎么做的,而不相信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好更成功。永远没有千里走单骑的果敢和勇气,而是抱着我错大家错,我穷大家穷的穷人心理。
    富人绝对是敢想的,想别人不敢想的。在想的过程中,富人是不愿受任何权威左右的,他更愿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当然,这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更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富人对自己的追求,对自己做的事情,都会认真考虑,详加研究总结的,不惟上,不惟书,不受任何戒律的限制,敢于怀疑,敢于实践。富人只知道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正因为如此,富人看准了的事情,做起来从不犹豫,准能在最佳的时刻做最佳的出击,所以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这在穷人看来似乎永远也做不到,把富人这些都归结于运气,机会甚至是命,其实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明白,在此之前,富人已经做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大量工作。
    富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这种方式可能很不符合常理,看起来也不可思议,甚至会遭到别人的讥讽和反对,但富人不会因为别人不认可而放弃自己的做法,因为富人知道自己没有错。如果自己用穷人常用的思维去思考、用穷人常用的方法去做事情,那么自己也就无法实现一个富人的追求。
    富人喜欢用结果证明自己是对的,他知道,要想有正确的结果,那必须有正确的过程。在开始和过程之中,自己都要扮演正确的角色,认真而又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他不会因目的而改变过程,决不改变,否则自己就不可能是富人。
    真正的富人明白,如果自己因为目的的需要而改变过程,那么结果就随之而改变,不会有自己想得到的结果。他坚信结果能证明一切,那比什么都重要。
    从巴菲特30岁之前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东西。在他坚持的过程中,他那成为大富豪的野心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野心也好,目标也罢,作为现在的人,的确是应该具备的,而且不管在什么境遇之下,都能始终如一,绝不动摇,那么我们就会使自己脚踏实地去为了目标去努力,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因素干扰。
    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怀疑,敢于突破,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属于自己的目标,那么你要不就已经是一个富人,要不就走在成为富人的路上。
责任编辑:abler
标签: 穷人 富人 距离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


  • 发表评论须知:
  •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频道推荐

    精彩推荐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 “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 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

    房地产业新职业:验房师 10月27日,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消息,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正式启动《验房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 “…[详细]

    一位职场老前辈厉害总结的心得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详细]

    在不冒犯对方的情况下 优雅地结束对话 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正当您在会议上与某人交谈,却从中意识到对话结束了!虽然你们都还在为延续对话而做出贡献,但却只是在运…[详细]

    最新信息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

    ·职业百科:系统交付工程师
    ·职业百科:仪器仪表工程师
    ·做人做事,顺序很重要
    ·凡事提前五分钟
    ·和领导出差,该聊点啥?
    ·闹离职的员工没走,不吭声的员工突然离职
    ·李佳琦一夜赚6亿,背后的高学历团队扎心……
    ·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方式,增加工作机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职场“名媛”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会员协议 | 联系我们 | 合作代理 | 广告服务 | 隐私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友情链接 | 会员价格

    版权所有 舟山爱博仁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北路100号三楼(301)
    客服:0580-2086078 电话:0580-2526078 传真:0580-226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