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已就业质量为前提的评估体系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2013-08-22 16:14:21 来源:中工网 作者:未知 浏览46次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在70%以上
近年来,经过各方努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在70%以上,年底总体就业率90.6%,就业规模保持了一个较好局面。但是,当我们反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时,则会发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就业满意度不高。相关调查显示,在2011届就业的毕业生中,仅有47%对就业现状满意;在2008届三年后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则只有35%对就业现状满意;第二,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较低。同样的调查显示,2010届和2011届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的比例还不到调查对象的一半,分别为40%和42%;第三,大学生就业稳定性差,离职率较高。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1%,比2010届的34%提高了7个百分点。
就业质量是一个涉及人才培养、劳动力配置、大学生意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人才培养是关键和基础。从大学生培养的角度看,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可归纳为:
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扩展迅速。2000—2012年,当年毕业生数量从95万人增加到了680万人,增加了6倍多。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有所增加,由此带来的就业质量不高也在所难免。
大学生供需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但是,近年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在加快,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逐步加大,许多大学生知识陈旧,知识转化率低,这势必造成职业期待和实际工作不匹配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能力低,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市场化的就业体制下,大学生的工作选择,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尽管当前大学设置了相关的求职课程,但这些课程相对来说不系统,教学效果也较差,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求职和工作岗位的要求。比如,在对2009-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毕业生离校时所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普遍低于岗位要求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掌握了大量知识的大学生,其就业质量尤其需要关注。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建立学科专业预警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专业的设置进行动态评估和预警,在学科调整周期到来时给予增加、撤销、合并等调整,另一方面,在专业调整期还没到来之时,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的指导性意见,由各高校结合本单位实际加以调整,同时向社会各界进行公开宣传,让社会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情况。
设立专业的职业评估系统。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度和职业倾向评估,在入口阶段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设计,以提高其大学学习期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建立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在大学生就业一段时间后,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高校评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高校资金投入、招生规模的确定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yuanpf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