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提起“作业”一词,总会让人联想到学生时代,回想到上早自习时才发现自己忘写、漏写了家庭作业,那一刻,心情是何等的窘迫、惶恐与急切。不过,学生时代的作业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异或是为了学会解题,至于有什么实用价值,估计除了升学外没个鸟儿用,这都是应试教育逼的。
然而,回到企业培训、职业教育或成人学习中来,却完全是另一码事儿。在这里,每个学习者都应是积极主动的,都应是有求而来的,都应是希望回去可用的。至于那些“被学习”的这里且忽略不管,或者根本不能称其为学习者。
当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之“用”也是多形式的,并非每一项培训都如技能训练一样回去可“用”。在避免学习后无法可“用”,进而无法通过“行为”改变来达成效果这一培训困境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种倾向:学啥都要“行为”上用,有些学习的成果转化会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拿“管理培训”来说,其培训的内容从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上讲,至少可分为三个角度。但本文想谈的不是教学内容与方法匹配的问题,而是要谈谈培训中“作业”的一点事儿。
三个词:进步、迷失、回归。
首先,客户能够向讲师或培训机构明确提出希望训后给留些“作业”,这是一种进步。
管理不能将组织的运营放置到个体的自觉性上来,即便你已形成强大的企业文化,也需要基本的管理方法去支持,如业务流程、管理规定、工作报告等。同样,培训学习活动也不能把成果的转化完全交给学习者,依托于学习者的自觉自愿。客观上需要一种组织化的力量,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去促进学习成果的工作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要“留作业”就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就是促进学习转化的一种手段,就是一种进步。
其次,“作业”仍由讲师去留,尤其是留成如学校家庭作业般的明确“题目”,这是一种迷失。
什么是“作业”?这并是个好回答的问题,尽管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过关身经百战。我在培训中,就经常“被客户”要求留“作业”,留客户希望的作业,还要与培训内容结合。看上去这本没什么,其实关于作业的核心意义与形式,双方的理解与思考上有较大差距。如果明确地要求“从培训内容中来,并与工作相结合,提出明确的作业题”,这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问题的核心就是:与工作相结合的责任不在讲师,而恰恰在学习者本人。即便你所培训的主题能够提出恰如其分的“作业”来,那学员的“做作业”的过程往往易于“应试化”倾向,到头来又迷失了职业教育的方向。
最后,培训课后作业应在行动学习指南下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式的“引导”这是一种回归。
说白了,你千万别让讲师或机构出些“考试题”,也不要指望“内容与工作相结合”,这种相结合的责任本身就是学习者。培训的作业应是一种“引导式”的问题,而非明确的题目。它需要学员回到岗位后,通过反思与工作对应来自行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如何评价,即“判圈”。等着要问题不是学习,自己找别扭才是学习。
总结一下,培训“作业”的事儿,应在讲师的引导下,由讲师列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再由学员自己明确地提出与工作相结合或与个人成长、行为之类的相结合的反思题目,改进目标、计划等。
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儿,别人永远是引导者与促进者。
学习活动从来不发生在讲师的舌头上和留下的作业中,而只发生在学员的思考与行动里。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