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效应”在员工考核中的启示
2014-03-12 16:53:52 来源:东奥会计在线 作者:未知 浏览46次
什么是“苏东坡效应”?用苏东坡的一句诗解释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什么是“苏东坡效应”?用苏东坡的一句诗解释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苏东坡效应在管理者进行员工考核的时候,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理论篇】
苏东坡效应
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人确实容易拔高自己。他找来25个人,他们相互之间都是老熟人,因此比较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实验者请他们每个人分别根据9个标准即文雅、幽默、聪明、爱交际、讲卫生、美丽、自大、势利、粗鲁,对所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排名次。比如,根据文雅标准,谁最文雅排第一,其次为第二……以粗鲁为标准,谁最粗鲁排第一,其次排第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24个人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还有24个他人做出的评价。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这25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大优点和掩饰缺点的倾向。例如,有一个人自以为自己的文雅程度应该名列前茅,可是把其他24个人在这方面给他评定的名次平均一下,他的“文雅”程度仅列第二十几名。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爱清洁”的品质的名次比他人给他的平均名次提前了5名,对“聪明”和“美丽”的程度的评价都提前了6名,而对自己“势利”、“自大”、“粗鲁”程度的评定却比别人评的低,他定的名次比别人给他定的后退了6名。
【实践篇】
苏东坡效应对员工考核的启示
我们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常常比别人的估计高,对不良品质的自我评价则常常比别人的估计低,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拔高自己。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实际上就是为了克服我们有意无意地拔高和美化自己的倾向,使我们能更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当然,这里的谦虚谨慎,并不是要求大家随意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人贵有自知之明”,是说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扬长避短,取得好成绩。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的接触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中而形成自我形象的。由此可见,自我评价中有许多也是社会对自己评价的反映。
在企业里,考核为员工提供了自我评价和提升的机会。在考核过程中,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经过上级主管的考察与评价后,通过面谈或其他渠道,将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员工,并听取其员工的意见。这样的话,考核便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条件,从而让彼此了解对方的期望,进一步达成双方在工作表现上的共识,通过建立共同认可的行为和绩效目标来增加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动机。看来有效地沟通对于提高自我评价的客观程度是非常有效的。
责任编辑:yuanpf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