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需要从“大象型”转变为“猎豹型”
2018-10-15 14:37:15 来源:腾讯 作者:未知 浏览46次
大型传统企业如何既能保有原有的规模化、可靠性的优势,又能灵活应变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大型传统企业如何既能保有原有的规模化、可靠性的优势,又能灵活应变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10月12日,波士顿咨询(BCG)发布最新报告《敏捷攻略:从“大象”到“猎豹”——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通关秘笈》。报告指出,传统“大象型”组织可通过大规模敏捷华丽转型为“猎豹型”组织,既能保持原有抗风险的规模性优势,又能解决沟通决策慢、创新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
敏捷,最早是一种软件开发方式。
BCG合伙人、组织与人才专项大中华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阮芳在媒体圆桌会上向记者解释,敏捷有六个存在先后顺序的特征。以客户为中心是敏捷的核心,敏捷的初衷是为了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为了实现这一初衷,组织需要变革,打破协作壁垒,建立跨职能团队;同时给一线业务团队放权赋能;一线业务要实现敏捷必须排好优先级别;在小步快跑中快速迭代;最后要在整个企业中培养出开放的敏捷文化。
敏捷只是某一团队,针对某一具体目标、具体事项开展的业务实践。敏捷要想真正服务于企业转型,以业务量变积累企业质变,就需要实践“大规模转型”。
阮芳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规模敏捷不仅仅是要做前端单线业务的敏捷,而是将敏捷的方式从单一条线逐渐推广至整个前端业务。同时,大规模敏捷不仅仅要做到业务敏捷,包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后台领域也要通过组织机制变革做到敏捷。最后,大规模敏捷还需要企业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树立敏捷意识,在整个企业培养起敏捷文化。这样,企业就可以在保持敏捷的同时,还能维持原有的规模效应。
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进行大规模转型,企业能够进行大规模转型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敏捷基因。大规模敏捷适应于那些通过敏捷能创造更高价值,进行敏捷变革成本较低的企业。报告显示,不同行业企业处在大规模敏捷的不同适用阶段。互联网行业“天性敏捷”,金融行业可进行“提速敏捷”,而能源行业尚处于“绝缘敏捷”阶段。
阮芳总结,对于金融、ICT、运营商、新能源等行业的企业,它们的敏捷基因相对较强,适合开展大规模敏捷转型。而能源、工业品、零售和医疗等行业的企业,由于客户较为集约且风控要求高,更适合维持“大象型”企业形态。
报告指出,大规模敏捷转型分为“道”和“术”两个维度的敏捷。BCG认为,相较“术”层面的敏捷,“道”层面的敏捷更值得企业去领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成败取决于企业领导者是否具有敏捷思维,企业领导者要从思维层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容错的成长型思维,在整个企业培养敏捷文化,即使企业不以“敏捷之名”开展实践,也是在行“敏捷之道”。
先行企业曾掉入“陷阱”
近年来,有一批行业领先者意识到践行大规模敏捷转型的紧迫性,他们率先转身投入实践,成效虽不理想,但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BCG认为,在大规模敏捷转型之路上,中国企业须避免以下五大“陷阱”。
1、跟风盲从、目的不明:未客观评估敏捷对企业的增值点与适用性。
不少中国企业一味求快,领导对敏捷概念模棱两可,在没有系统考虑所在行业特征,组织转型成本与风险,和企业自身适应性的情况下,就盲目引入“敏捷”理念,结果适得其反。
2、方法不当、缺乏指导:未深入了解敏捷方法和场景的设计逻辑。
敏捷方法是“舶来品”,中国企业敏捷团队成员往往实际经验不足,缺乏方法论指引和外部专家教练的点拨,只是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经验,因此转型常常无法落地生效。
3、能力不足、资源不够:未投入足够资源进行长期敏捷能力培养。
中国企业易被短期目标和利益牵绊,不愿或不能投入足够资源进行长期敏捷能力布局,因此转型往往虎头蛇尾、后继乏力。
4、缺乏支撑、机制不明:未系统性建设配套支撑职能和基础设施。
大规模敏捷不仅是改变单个敏捷团队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整个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源、财务、风控、IT等支持性职能管理部门,以及企业治理模式都需要进行转型。很多中国企业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敏捷小团队孤立无援。
5、文化缺位、思想涣散:未真正让管理团队接纳敏捷并转变思维。
有的企业在推行大规模敏捷时,缺乏“釜底抽薪”式的组织文化变革。中高层领导们常常“放不下身段”,害怕丧失权力不愿放权,因此不能以公司整体利益为重进行全局思考,无法真正为一线员工授权与赋能,无法转型为“服务他人型”的敏捷领导者。
中国企业的“通关秘籍”
在审慎评估敏捷转型的适用性及准备程度后,对于转型条件成熟的企业,BCG 认为,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可参照“回归初衷-基因适配-模式选择-敏捷设计-配套机制-长效土壤”的“通关秘笈”稳步推进。
1、回归初衷:追根溯源,明确转型的原始目标和动机。
为避免盲目转型,企业应明确“为何而变”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合理规划转型目标和结果衡量指标。以客户为中心,最大化地创造及获取价值是转型最本源的动力。
报告指出,敏捷转型的目的通常可分为三类。第一,满足客户需求,加速和精准响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第二,破除组织内部壁垒和官僚主义,提升组织运转效率以提升工作效能;第三,提升组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能力和留存能力,将组织打造成人才磁石。
不忘转型初衷,在后续转型中,企业更可能确保拥有转型的共识。通过对业务结果和管理指标的追踪和检视,能够确保管理层在决策时稳妥地判断优先级。
2、基因适配:评估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必要性和成熟度。
大规模敏捷并不适合所有企业,换言之,并非所有“大象型”企业都能变革为“猎豹型”企业。企业应从敏捷转型可能带来的价值和企业变革成本两个维度,来评估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成熟度。
BCG认为,那些市场快速变化且难以预测的企业,那些需要深度维护用户关系、频繁与用户互动的企业,那些内部跨部门协作需求高、创新空间大的企业,通常是敏捷价值高的企业。而那些组织文化可塑性高,高层思维开放,变革决心大,团队创新能力强,自主动力强劲,部门需要直面客户的企业,通常是变革成本低的企业。
阮芳向记者表示,这些敏捷价值高、变革成本小的企业,最适宜进行大规模敏捷转型。
3、模式选择: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大规模敏捷有两种推行模式——“一步到位”重构企业,释放整个组织活力;从某个职能或创新项目入手,取得成果后逐步扩大价值,“循序渐进”变革企业。
报告指出,多数中国企业更适合“循序渐进”式的变革。循序渐进能大幅度降低变革带来的组织震荡,同时能够在试错中培养敏捷能力,积累敏捷经验探索可行路径。
4、敏捷设计:业务组织架构、人员搭建、工作机制都要重新设计。
业务部门的组织架构变革是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前端阵地,是业务敏捷的重要保证。
首先,企业要重新设计组织架构,实现跨部门协作。企业应根据业务需求和高层的意愿进行设计,并匹配相关管理机制。
其次,企业要重视人员能力的搭建,前期要“选对人”、后期“赋好能”。转型初期关键要挑选有头脑开放、善于拥抱不确定性,具有多业务部门工作经验的人才。赋能时,企业要引入外部自身教练和催化师,凭借成熟的方法论,根据自身特色,经常性组织头脑风暴、学习分享等活动,推动敏捷设计有效落地。
此外,企业还要设立“敏捷工作机制”,通过“可视化看板”、“每日立会”、“内部路演”等方式打造团队的敏捷“仪式感”,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5、配套机制:打通业务部门与支持部门的工作,建设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
BCG建议,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敏捷推动委员会,帮助敏捷团队总结经验,疏通机制瓶颈。如果企业已经制定大规模敏捷转型方案,IT职能建设、绩效管理方式、激励策略等方面的同步转型也必不可少。
6、长效土壤:注重企业文化,推动领导层及员工的行为思想变革。
阮芳向记者强调,高管通过实践获得敏捷体验,在企业层面培育敏捷文化,是保证企业大规模转型能够持久进行的精神武器。
报告认为,企业高管需要锻造自我革命的勇气,放下身段、转变行为观念和领导方式。企业员工也要变革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锻造自治、协作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最后还需在企业层面建立互相支持、积极进取、乐于分享的学习和发展型组织文化。
阮芳在采访结束时对记者说,没有大规模敏捷转型基因的中国企业,也同样可以进行敏捷革命。她认为,对于这些条件尚不成熟的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回归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文化,设立分析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专门团队,将客户相关的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推行短、平、快的客户流程,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最大化创造并获取价值”的敏捷初衷。
责任编辑:yuanpf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