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问”的技巧,想必你看到过很多。
比如:遵循金字塔思维、用为什么、如果...就...、或者假设...?等等连贯性追问法。方法并没错,但在具体场合下,可能不太适合。作为一名商业记录者,我几乎每周都会见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对问题敏感性不同。有的更喜欢作为一个旁观者,悄无声息地把关键信息输送到我手中;有说正式点儿,你要问哪些问题?而有时对方只有一杯咖啡的时间,不喜欢拘束,我就得把想要的信息拿到。显而易见,提问在具体场景下,不是一套标准化的动作,尤其第一次见到某个人,彼此并不熟悉,更需要一些基础功底。早期,点评、观点类的内容成为大家自媒体的首选,这不仅能吸引读者注意,也让广告主愿意付费。随着时间推移,观点越来越多,各行各业开始去鬼魅,所有公司进而转向更深入的业务探讨,作为品牌的合作伙伴们也是如此,更希望通过一篇文章了解到对方需要什么群体、商业模式什么样等等。所以,如果能提供行业全局视图,或某一点做深度分析,反而会令三方(自己、品牌、读者)受益。
01
为什么要提问呢?答案有很多。我只说三点:
一,提问可以超越专家。以前工作时,有什么问题不懂,喜欢找专家问。后来写作五年后,我发现不要完全依赖专家,因为专家是某个时间段内的产物。一个人刚从公司出来时,具备很多一线经验,快速把经验整理成理论,就可以成为一名专家;不过,专家过一段时间不更新理论,他的知识会变得过时或有限。即便他继续在一线工作、陪客户、做调研,但专家后期依然会处在“了解”阶段,这些了解常常使专家停止深度思考。假设我们不去用提问的方法挑战现有知识,就只能依赖可能不准确或不全面的信息。二,专业知识具备时效性。假设把问题、答案比作市场的股票,当前形势你已经看到了,问题价值在上升,答案价值在逐渐下降;这表明,不断变化的商业世界中,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比仅仅拥有答案更为重要。三,问题是智力的发动机。你想过一个问题么:人的好奇心从哪来?从小到大,孩子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总喜欢问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的表现,它能驱动我们对世界未知和不确定性更深一步了解。周末逛商场,累了去吃麦当劳,看到一个孩子不停地他妈妈问题,他说:妈妈,这个M是什么意思?杯子和那个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但他妈妈却打断他说:“你闭嘴,吃你的炸薯条”。我觉得又搞笑、又耳刺。如果你尝试回答,就会被一连串的“为什么”问题困住。因此,问题是智力的发动机,好像一个挖掘事实、现象的工具,如同一个手电筒,能够引导我们探索未知,试图直面具体问题时,答案才会浮现。这就是为什么要不断提问的原因。那么,在自己领域,提问有哪些原则呢?首先,必须得用行内话。有句话叫,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你能不能问到点儿上,对方一听就知道很重要。之前有人说,提问要问对方创业历程、企业情况、品牌情况、创业故事、发展远景、竞争对手等问题。这些早就老套了。不管对方是谁,有些显而易见的信息,聊天中顺便提一下就行,你专门提出来,对方会觉得你不真诚,没提前准备,或很业余。提问问得很外行,很难得到对方的认同,你也没办法打开对方内心世界。我的经验是,最容易找到的共同语言来自对方关注的行业话题。不管对方是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容易开口的采访对象,还是落落大方、主动的人,这都很容易打开话匣子。其次,询问时,兼顾对方,还要兼顾自己和读者视角。什么意思呢?我在和一个业务负责人聊天之前会思考,读者角度,他会想知道这个企业的什么呢?对什么感兴趣?同样,我也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他要告诉我什么,他想传达给读者、目标客户什么呢?他的一些经验能让行业客户提高认知,还是让读者有些经验可采纳?只有心中想着读者、想着客户,才能过滤掉一大批不重要的人,兼并二者,我发现,对方一般都很高兴给我分享他的一些见解。这是我提问的两大原则,你可以拿去参考。但是,你知道,在企业中,经常有分析人员去一线找业务经理或负责人去了解情况,询问次数多了,对方就会略显反感,由于还不能拒绝,所以,他们会用一些标准性的答案回答对方。作为作者,我也有同样的问题。问的时候,经常只能得到一些皮毛或不完整的信息,其实是因为没挖掘到背后的信息。另外,公司自上而下有一些硬性规定,不允许把经营分析和某些具体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指标像黑暗中的火把,能照亮这些秘密,把看不见的东西展示出来。但如果有私心存在,反而不希望你看到,这就让获取真实信息变得困难。那么,怎样才能拿到真实的信息,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呢?答案很明确:去了解一个业务。
02
我有个指标叫做:业务是否有持续增长的潜力和价值?
什么意思呢?企业本质是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服务,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一个企业总是围绕三个目标:提供有差异化的产品,尽可能多地销售产品,并且要做得高效。我们要评估一个公司业务,可以从四个问题入手,这构成了一套评估业务的通用框架:产品提供了哪些差异化价值?
公司是如何向用户交付价值?
影响业务的关键变量是什么?
对方所回答的所有优势,连在一起,正好构建了公司的业务价值主张,也就是所谓的产品市场契合度(PMF)。
03
产品市场契合度(PMF),简单讲:一个产品打向市场,它能活下去,就意味着它真正解决了部分用户的问题,而且部分用户愿意付费。
那么,如何向用户交付价值?该怎么问呢?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问商业模式是什么,赚钱的对象是谁。不过,直接这么不太性感,也太直白。所以,我会先了解公司的资源配置。什么意思呢?评估一个公司的效率时,不仅要看它花了多少钱,还要看它的部门配置是怎样的。我一般会从三个方面来问:一,建立这个生意需要哪些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壁垒在哪里?该怎么建立?这就是所谓的CAPEX(资本支出)。二,每个产品或客户的成本和收入是多少?主要成本是什么?成本要从哪里采购?谁在定价?这就是OPEX(运营支出)。三,产品研发团队有多少人,他们具体在做什么?销售团队(GTM团队)是如何组织的?这些部门一年花多少钱?钱主要花在人、设备还是外包上?了解了一个业务的产品价值、客户服务和资源配置后,我们可以形成对业务的基本认识;这些问题要问到合适的人,才能得到真实答案。像我每次面对的人都不一样,所以,我会只问对方最擅长的部分。记住,一定不要问边缘性问题。比如:问一个产品对开发团队的看法,他可能会说,开发效率低,总是拖延项目。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因为各部门之间总会有看不上对方的地方。话说回来,想真正一个业务的潜力价值,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未来的趋势;那么,哪些因素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客户需求、销售组织结构、资源效率呢?关键一点是:增长飞轮(Growth Flywheel)。抛开宏观因素,任何一个公司,必定会有一个10倍变量在当中,这个10倍变量让整个环节加快,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
04
怎么问出一个公司的10倍变量在哪里?一个词:GTM。
什么是GTM?就是公司如何把产品卖出去。我主要关注三点:怎么宣传、怎么卖、和怎么互动。这个方法最简单直接。在宣传上,我会看对方用的是广告宣传多,还是靠口碑传播,或者比较方案多。广告宣传比较明显,通常对方会告诉你一年有多少预算,预算花在哪里,比如:信息流、品牌宣传、公关、线下活动等等。移动互联网还没普及之前,品牌信息从一个消费者传到另一个消费者,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反馈闭环,现在普遍没钱了,就会思考如何让熟人介绍。还有一种是用内容、训练营课程做服务,然后带动B端产品销售的,也属于怎么卖,另外一种,还可以看是直接销售还是分销商。在互动上,这种方式的获客成本极低,而且能指数级扩散,增长具有爆发性。不过,现在这种概率很小了。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可以根据单个客户的交易规模和使用周期来评估,就像一个软件,它是年付费,还是会员制,还是订阅制,这背后直接映射出获客成本,从低到高,两个极端。客户视角上,也很明显。比如,一个软件,需要多个决策者,决策周期有多长等等,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可能就是最主要的销售力量。注意,要了解一个客户单价付费是多少?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又是多少?获客成本是多少?对B端来说,具体数字可能不会告诉你,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行业标准。基本上能把GTM搞清楚,再加上对PMF的了解,不说能对整个行业有深入了解,最起码对公司有个大概认识是没问题的。很多人想从行业视角去分析几家公司差异,最后发现陷入了大而全中,完全表达不清晰;在我看来,行业视角很重要,也不是那么重要;毕竟买单的人第一用户,能搞清楚客户选择,就搞懂了一家公司一半的基因。这里还有一些提问技巧可以参考。例如,每次只问一个问题。我见过很多朋友总喜欢像散弹枪一样抛出问题,他会一次脱口而出三四个连锁问题,让人不知道是回答第一个问题,还是最后一个问题。还有,选择简短的问题。问长问题和问多个问题一样糟糕。长问题会让人困惑,人们会迷失在冗长的问题中,这使得更难回答出有用的信息。以上几点可以作为参考,研究业务比单纯评论更有意思,对了,一定要有随时录音、记录的习惯,不然,很多想法会被丢弃掉。总结提问,获得见解的关键。希望你的提问,不仅限于表面框架,还能深入到业务核心,从根本上找出理想的答案。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