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自古以来,都是难事。
为了能更好地识人辨人,古人总结了不少方法。
诸葛亮就在《知人》中提出了识人七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正是有识人辨才之能,才助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大业。
识人,不单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每个人应具有的本领,甚至可以说是最大本领。
曾仕强说:“人最大的本事是识人,最大的成就是自明。”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会识人用人是不可能的。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没有得力之人相助,你一个人本领再大,也成不了气候。
韩愈曾经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可见,真正具有识人辨才的人并不多见。
刘邦和项羽相比,最大的本领就是识人用人。
刘邦账下人才济济,文有张良、陈平等,武有韩信,樊哙等,还有一个管理大后方的萧何。这些人有的原本在项羽麾下。
在陈平身上最能显示刘邦的识人之能。
陈平原本是魏王咎的人,时常献计,但魏王不仅不听,反而信那些打陈平小报告的人。
陈平就跑了,转而跟随项羽。
但项羽刚愎自用,识人不明,要杀陈平,陈平便投奔刘邦。
刘邦第一次跟陈平谈话,就发现其是大才,当天拜为都尉,做陪车侍卫,又兼典护军,监护诸将。
众将哗然,说:“汉王第一天见这个楚国逃兵,还不知底细,就请他和自己坐在一辆车上,还监督我们这些老将!”
刘邦不为所动,对陈平厚待有加。
对于一个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最需要的本领就是识人。
正所谓“事之至大,莫如识人。”
对于领导者来说,“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没有比辨识人才更重要的了;
对聪明的人来说,“知者莫于知贤”,没有比发现和了解贤者更重要的了;
对于主持政务的人来说,“尚贤者,政之本也”,尊重贤士是治政的根本。
欲成大事,必先识人。
人是问题的根源,也是成事的根本。
但凡成功的人,都具有一个核心素质——识人用人。
《辨经》有言:经世之本,识人为先;成事之本;用人为先。
人才永远是最大的资本,是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用人恰当,辨其贤愚,端其良莠,知人善任才能战无不胜。
识机于事,成事于人,一切祸福都隐藏于人事中。
识人不明是“灾”,交友不慎是“祸”。
当年,年羹尧如日中天,权倾朝野,多少人争相攀附,以图有个好前程。
当时有一位叫蒋衡的秀才前往年羹尧处应聘,年羹尧把他放在身边,充作幕僚。
这位蒋秀才很有才华,颇受年羹尧的赏识,年羹尧就对他说:“下科乡试的解元,必定是你。”
这不是年羹尧吹牛,他完全可以做得到,哪个考官都不敢违逆他的意思。
蒋衡对同房间的书生说:“年公骄奢至极,威势有余,而仁德不足,必定要遭祸事,我们不能在这里久留。”
那位书生不听,不肯离去。
蒋衡假装有病,请求告辞还乡。临别前,年羹尧送他一千两银子,他推辞不予接受,改为送一百两,他才接受了。
蒋衡离去不久,年羹尧就被雍正处死了,他幕府中的人也全部被处死。
蒋衡能幸免,在于他看出来年羹尧仁德不足,恃功自傲,骄奢至极,预测到年羹尧必不会有好下场,及时做了切割。
避祸先避人,避人先识人。
只有看清一个人,才能做出是亲近还是疏远的选择。
《晋书·王彬传》中记载:王敦死了,他的盟友和朋友纷作鸟兽散。王含认为王舒和王敦关系好,就寻思投奔王舒。
儿子王应劝他投靠平时和王敦保持距离的王彬。
王应的理由是王彬敢于折强必定也能扶弱,而王舒平时阿顺可能会出卖人。
王含不听儿子的劝告,投奔王舒,结果被王舒沉到江里。
而王彬听说王含可能要过来,早早准备了船只准备接应,遗憾的是没有等到。
王含识人远不如儿子,因为儿子明白那些平时在强人面前能保持正义感的人一定会帮扶弱者;而那些习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关键时刻就会出卖和背叛。
学会识人,才能避祸趋福。
识人交友,乃人生大事,影响人格高下,事业成败。
交人,不可不慎,不慎,则贻害无穷。
鬼谷子有四句话:
临人以色,高人以期,胜人以言者,不可深交;
其貌曲媚,其言谀巧,饰其见物者不可深交;
难设以物,难说以言,思不知变,固不知改者不可深交;
流言而无忌,自私而不顾,非是强行者不可深交。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盛气凌人,目中无人,出口必高人一等者不可交;
外面谄媚,说话喜欢阿谀奉承者不可深交;
无论如何劝说,都冥顽不灵,不知悔改者不可深交;
肆无忌惮传播流言蜚语,自私自利者,意识到错误却明知故犯者不可深交。
识人是大事,又是难事,但也有方法。
李悝是战国初期魏国的丞相。
魏文候请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
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供魏文候参考:
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第二,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第三,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第六,窘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认真揣摩,李悝这“识人”五法还是颇有道理的。
有人识人看细节,以小见大。
清明名臣曾国藩在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给他们分配职务。
不巧,曾国藩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鸿章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
曾国藩散步回来后,李鸿章请曾国藩传见三人,曾国藩说不用再召见了。
他对李鸿章说:
“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他管理后勤补给的工作;
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
站在左边的是个上上之才,应予以重用。”
李鸿章惊奇地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国藩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可委派后勤补给的工作;
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我一走过,他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
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卑不允,乃大将之才。”
曾国藩所指左边的那位“大将之才”,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来认识其品德与才能,而后量其能否授予官职,还是相当准确的。
《吕氏春秋》中也有识人之方(“八观之说”):
通则观其所礼:当一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要看他是礼遇哪些人,是否和以前一样谦虚有礼、待人温和、遵守规则。
贵则观其所进:当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富则观其所养:当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
止则观其所好:“止”代表闲时,通过一个人的业余爱好,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
习则观其所言:当一个人习惯与你相处的时候,就会逐渐显示出他最真实的面貌与想法。一个人的习性,一旦养成,是非常非常难改的。
穷则观其所不受: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有大出息。
贱则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保持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这样的人活得有境界。
这“八观之说”颇有道理。
人心隔肚皮,识人不容易。
正是因为识人难,所以,识人才是人的最大本领。
人立于世,就要学会观人,辨人,识人,才能亲贤人结益友,远小人避祸端。
要有慧眼,先有慧心。
只要你怀着真诚和友善之心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不浮躁,不贪婪,就不会轻易被人迷惑,就不会看走眼。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