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李宁本人已经越来越少地出席这样的公司活动,尤其是与公司运营有关的;他虽然住在香港,但却很少前往公司办公室,他的身影更多的出现在公益活动现场,捐赠个学校或者捐助个运动员等等。闲时会去打高尔夫,职业高尔夫选手张连伟曾笑称给李宁当过老师,他有大把的时间去见儿子的老师或者是和女儿玩耍,还有消息说李宁打算去读历史学。
这是和绝大多数家族企业创始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得益于李宁自己的决定。
10年前,李宁35岁,他经营自己一手创业的李宁公司已经有8年的时间。那一年,李宁做出了几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这个公司未来的轨迹。
1998年,诞生在广东三水的李宁公司,告别了有恩师情谊的李经纬,北上,成立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李宁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在广东甚至中国,这个世界冠军的目标是全世界。
1998年,李宁在广东佛山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运动服装和鞋的设计开发中心。对大多数当时还满足于贴牌生产的中国制造商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决定——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如此巨大的投入,更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回报期也许遥遥无期的煎熬。这是李宁向耐克、阿迪等跨国体育运动品牌学习修炼内功的开始,在此之前,更多的学习仅限于广告和市场营销。
这个中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李宁已经决定将这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而不仅仅是生产的产品。
1998年,李宁卸下李宁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将重任交给一起创业的陈义红,自己选择去北大读书。这个决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李宁在清除企业家族化痕迹后对陈义红的妥协。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李宁劝退了所有在李宁公司工作的亲戚,甚至是当年体操队的战友,同时要求陈义红的亲朋好友离开公司。
现在看起来,李宁做这个决定时体现出来的魄力无人能及,一个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从那时开始出现端倪。
陈义红是非常合适的创业者,在他带领下李宁公司在成立的头几年内,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并在1996年实现了6.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但是1998年以后的几年,却是李宁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段低潮,公司业绩始终没能超越10亿元人民币的关口。
李宁开始重新思考品牌和公司的未来。两个基本的原则并没有变——创造全球化的体育品牌,构建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变的只能是人。
2001年,35岁的张志勇接替陈义红出任李宁公司的总经理,这个从毕业就一直在李宁公司工作的财务总监,稳重,被认为“对系统和制度有执着的追求”。张在未来两年多的时间里让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10亿元——这曾经是让李宁头疼多年的销售瓶颈。
李宁则为陈义红安排好了妥善的退路——当时李宁公司正在和KAPPA谈合作,这块业务就全部交由陈义红负责,成立北京动向公司,作为交换,陈不再插手李宁品牌和公司的运营。一年以后,陈义红买下了李宁持有的北京动向的股份;又过了一年,陈义红买下了KAPPA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永久使用权;2007年,陈义红带领中国动向在香港上市,这个结果可谓圆满。
张志勇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造公司,尤其是请来大量职业经理人,比如出身路透集团的CFO陈伟成,曾供职于可口可乐的CMO徐伟军,公共事务总监张小岩此前在杜邦工作,而来自宝洁的伍贤勇负责鞋和服装产品。
这也是李宁希望的方向。
如今,即使在宣传上,李宁也逐渐淡出公司甚至是人们的视线,张志勇更多的被推入大众的视眼。与此同时,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的重任,是将李宁品牌发展成一个年轻化、国际化和有性格的品牌,以带动本土目标群体的消费。“在我们面前有很多赚快钱的诱惑,需要去努力克服”,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李宁着眼于长期的投资回报,因此坚持只在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坚持不断为“李宁”品牌注入更多内涵。
瑞士信贷的研究报告中说,在中国未来的体育用品市场中,本土品牌的机会不会少于国际品牌,但能否接近不同价位的市场和对不同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是能否抓住未来中国体育用品市场飞速发展的重要指标。就目前而言,李宁显然是最成功的一个。
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演变,从本土品牌向国际品牌的努力,李宁在两方面都给了中国企业积极的示范意义。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